Uncategorized

北京建筑向环保型发展

亚历山大•帕斯特纳克说,北京的房产开发商正在建设越来越多生态友好型项目。但是,由于北京危险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还面临着艰苦的历程。
  • en
  • 中文

在中国完成第一座经过认证的绿色建筑之前的几年,一支来自北京的设计队伍到美国和那里的工程师讨论环境友好型设计。但是当中国方面向美国同事展示初步的草图时,美国人的反应却出乎他们的意料。

美国工程师说这些计划完全是不可行的,无论是照明设计、供水系统还是通风设备等都必须全部返工。罗伯特·沃森是位于纽约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就绿色建设向中国政府提供建议。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个挫折让中国的首席建筑师高林(音)看上去完全蒙了,他眨眨眼,看着我说:‘这就好像我第一次看到建筑似的。’”

尽管可能缺少北京新设计的灵性,但这个最终于2004年完工的建筑却是一个环境型设计的杰作,也是获得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简称LEED,即由罗伯特·沃森主持)黄金认证的第一个中国建筑。这座中美21世纪合作发展协会(ACCORD21)的办公楼坐落在北京西部玉渊潭公园南边,高十层,和类似的建筑相比可节省70%的能源,同时通过雨水收集手段,每年能够节水1万吨。这样,未来7年节省下来的费用就可以盖一座类似的大楼。

在一个建筑热潮和污染同样出名的城市里,似乎很难会有谁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地去做优秀的可持续性设计。但是,在对环境的关注、能源成本上涨以及房地产业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绿色”正在从一个流行词汇迅速转变为北京另一种最受欢迎的色彩。

向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的专家金瑞东(音)说,“多年来,建设部一直不喜欢‘绿色’这个词,甚至不使用这个词。”他指出,“绿色”这个词的恶名一部分源自惯用的手段“洗绿”——即私营开发商为了让他们的楼盘具有独树一帜的卖点而吹嘘可持续性。但是金瑞东说,随着“绿色奥运”的临近,中国建设部开始认真对待此事:就在2006年3月,他们决定颁布一套建筑标准,要求新建筑的能效必须比以前提高50%以上。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郝东(音)解释说,有的人已经把眼光放在更高的绿色目标上,“绿色是关于节能的,但还不仅仅是这些,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关注到这一事实。”比较进步的建筑师都开始遵循LEED之类的严格标准,这些标准在进行建筑评定时所考虑的因素包括步行路径、减少空气和噪音污染、有效用水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沃森说;“如果每一座非居住建筑都能像ACCORD21的办公楼那样,节省的电有三峡电站的发电量那么多,节省的水则足以供应上海的生活用水。”

除了ACCORD21,中国还有另外三个得到LEED认证的项目:苏州的美国缤特力公司新工厂、哈尔滨的乐松购物广场和深圳的泰格公寓。同时,北京也有许多正在建设的项目,包括:当代MOMA (又称为Linked Hybrid)、幸福二村(XF2C)商业楼、沿海·赛洛城、以及位于朝阳区的一座新的家乐福超市和世纪财富中心。

当代MOMA (Linked Hybrid) 就在东直门北边,将于2007年底投入使用。这是一个设施完备的项目,包括公寓、写字楼、商店以及一座电影院。这座建筑的可持续设施包括地热采暖、一个废水再利用设施(可为逶迤伸展的花园提供部分浇灌)和一个能提供洁净空气的精良的室内通风系统。开发商当代集团将其环境友好型特征作为这座豪华公寓最大的卖点,当代MOMA (Linked Hybrid) 的售价高达每平方米23000元人民币,远远高于同类的公寓。而购房者也络绎不绝,8座塔楼中已经有两座售罄。

萨利娜·唐是一位艺术馆馆长,她最近刚在这里购买了一套272平米的顶层公寓,还带着一座屋顶花园。说到这个项目功能齐全的设计,她说:“环境肯定是一个要素,我不想从城里搬出去,但是在污染最严重的时候,却不能不动这个念头。”

尽管在中国人们对绿色建筑材料很有兴趣,也越来越容易购买,但北京的建筑行业仍然执意使用非绿色的技术。由国内外著名大公司设计的粗糙而耗费材料的商用高楼仍然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二环路周边,同时传统的教育仍然鼓吹着“苏联体制”——这么叫是因为其庞大的结构能够迅速组装完毕,没有经过广泛的咨询,而且造价通常极为低廉。

随着可持续建筑知识在中国的普及,另一个挑战出现了:如何促进设计者、建造者、开发者以及业主之间的合作,这些合作有时还要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Arup)北京分公司的顾问弗雷德里克·王说:“旧式建筑经常不在意咨询,而当你修建绿色建筑时就必须进行广泛咨询。对开发商和业主而言,这笔费用使得(是否修建绿色建筑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大家比较熟悉的反对意见认为,把一座建筑“变绿”,可能会比原有成本高出2到5个百分点,但高能效带来的节约可以抵消这笔费用。但是,在中国,这件事情很快就会大打折扣。开发商们仍然不把绿色设计当作明智、经济的象征,而是将其视为奢侈的标志。“这是一个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推销房地产的手段”,王洪(音)说。他是绿色建筑顾问企业——EMSI环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的负责人,该公司帮助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得到LEED认证的公寓——深圳泰格公寓,并且正在为上海一个LEED式设计的宾馆和一个公寓项目的开发商提供咨询。由于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益处仍然缺乏认识,“开发商得以提高价格来卖他们的房子,甚至没有给终端用户节省费用”。

政府已经开始尝试按照LEED的路线制定一个国家绿色建筑标准,部分是扩大对潜在投资者的激励,但也有打击“洗绿”设计的目的。罗伯特·沃森说,“在市场领域有这么一种挖苦或者说无知的态度,说只要有树就算绿色。”看到铺天盖地的“生态小镇”、“花园别墅”之类的字眼,沃森就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些建筑实际的绿色设施寥寥无几。举个例子,去年北京的一位开发商竟然在尚未动工的时候就宣称拿到了LEED认证。“当人们知道LEED认证是无法购得时,感到吃惊不小。”

还有一点令人担忧的是,开发商们已经习惯于压低造价、唯恐成本升高,他们可能承诺“绿色”却并不实际执行。沃森说,他所看到的许多优秀的绿色设计可能永远都建不起来。当当代MOMA (Linked Hybrid) 的建筑师李先生最近搬进二环路边的一座新公寓时,他发现一项对于废水再利用至关重要的绿色设施被省略掉了。他推测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设计这个,也许是因为太贵了”。

亲眼目睹了绿色设计风靡世界的沃森说,“有许多想趁机捞一把的开发商混到了这里,但不守规矩的人肯定会被清除、被罚款,或者干脆被市场淘汰。”对于那些仍然坚持(绿色建筑)的费用太高、障碍太大的人,沃森强调,中国依然正经历一段学习曲线:“增加成本的不是绿色,而是‘新’。绿色建筑在中国还很新,就把这当作是‘绿色建筑大学’的学费吧。”

亚历山大帕斯特纳克是驻在北京在的自由撰稿作家。他同时是生态生命科学网站treehugger.com的通讯员。本文首次登载于that’s Beijing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