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中国的产品碳足迹必须逾越的一道鸿沟

中文

嘉宾作者汪军

        纸尿布和传统尿布,究竟哪个更环保呢?纸尿布问世后,反对者认为它要消耗大量用纸,对环境极不友好,而拥护者认为清洗布尿布会浪费大量水,同样污染环境。最后研究者通过一项对纸尿布和传统布质尿布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科学研究,得出纸尿布在环境综合影响上比布尿布反而低的结论。纸尿从此才得以被广泛使用。

        在这个案例中,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简称LCA)对最终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开发产品碳足迹、碳标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它关注的是产品(或服务)从取得原材料,经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过程的环境负荷分析,从而引导生产技术向对环境影响负荷较低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角度说,现在炒的很热的产品碳足迹、碳标签只是始自60年代的LCA在低碳方面的一个应用。比如要做一瓶可乐的生命周期,会分析一瓶可乐从原料采集到最终废弃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如排放污水和废气等,而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则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数据。

        这个今天盛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管理工具,却正是目前中国推行碳足迹必须逾越的鸿沟。

        假如我们对一瓶可乐做LCA(生命周期评估),首先要画出一瓶可乐从“出生”到“死亡”所走过的“足迹”。先是原料使用:水、玻璃、添加剂,然后储藏,出厂运输,到商店后储藏,被消费者喝掉,空瓶子回收(废弃)。这是一个简单的生命周期。我们需要分析每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时我们会发现,像水、玻璃这种普遍的产品原料,还可以作用于其它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如生产可乐或是雪碧,需要的一吨水产生的排放都一样。所以为了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一致性与高效性,通常对于原料的排放分析都由权威部门进行研究,然后公布数据。对于千差万别的产品原料,就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然后不断扩充原料排放数据。

        英国从90年代初开始,现已建成全球数据最全的数据库之一。韩国也每年投入固定科研资金,用于开发各种原料的排放数据库。这使如今英国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和韩国环境产业技术院(KEITI)开发推行的产品碳标识制度,得以充分利用之前推行LCA而建立起的国家数据库,计算产品碳足迹。

        而中国在LCA(生命周期评估)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更没有国家数据库。没有原料排放数据,自己的研究又缺乏可信度,只有参照国外的数据。那么像在英国产一吨大米跟中国产一吨大米产生的排放到底有没有可比性,我们也无可得证。所以中国要想真正开发产品碳足迹制度,必须建立国家数据库。而数据库的建立是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并不是短时间突击能建立起来的。中国在各界大呼要给产品贴上碳排放标签,却忽略了前进路上这道数据鸿沟。

 

原文发表在广州绿石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企业低碳发展专家”博客

孟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