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中国高速发展的环境代价 (第一部分)

伴随着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是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蒋高明和高吉喜指出,这种状况将阻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1979至200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6%, 2004年高达10.1%,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期间伴随着人口急剧膨胀,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大量宝贵的“国土”损失,并因此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由此可以看出,过去27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的“黑色经济”模式,是当年西方国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重演。

唐朝杜甫欣慰“国破山河在”,而今我们感叹“国在山河破”。环境恶化危害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耕地被城镇、工业建设等无情吞噬

遥感调查表明,自1988-2000年,中国耕地呈现严重的减少趋势,由1991年的13074.12万公顷,减少到2000年的12824.31万公顷; 人均耕地由1.8亩减少到现在的1.5亩。减少的耕地中有56.6%转化为建设用地,21%转为林地,16%变为水域,4%成为草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城市数量由315个迅速增加至521个;每年平均有767.42平方公里土地变成建城区,年平均增长率为5.76%。在占有耕地方面,北京首当其冲,其城市中心区以每年20平方公里左右的速度扩张。除了城市建设用地外,工矿占地也很突出。据吉、苏、闽、豫、鄂、湘六省统计,2000年因矿产开发占用土地比1986年增加了1.96倍,破坏土地面积增加了4.71倍。

在此期间也有部分耕地表现为增加,其中约24.2%来自林地开垦,66%为毁草开荒,1.9%为挤占水域。然而,增加的耕地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的。如近40年来,围垦导致全国滨海滩涂面积丧失119万公顷,城乡工矿用地侵占了100万公顷滨海湿地,50%多的滨海滩涂已不复存在。即便如此,中国耕地总体减少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缓解。

如果上述耕地的减少是土地使用功能的转换,土壤物质还留在中国(有些用水泥和沥青封存起来)的话,那么风力和水力带走的土壤物质将永远离开了中国。1999年,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为293.79万平方公里,占82.53%;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其中约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年均抬高0.08-0.1米。40年来,黄河下游河床高程已普遍抬高2米,河道河底平均高程高出背河地面3-5米,最大达10米。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达24亿吨。

除了土壤物质的损失,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 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如果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及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区沙尘暴带走的量,每年土壤损失带走的营养元素,按最保守的估计,也约为年化肥需求量的5倍以上。损失的营养靠从大气和岩石中人工合成补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护土,才是中国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当务之急。

中国森林资源危机

国家林业局数据,1986-1999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2.98%增加到16.55%,增幅为33%。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据本身的“水分”问题。其一,许多地区将郁闭度的计算标准从0.3降低到了0.2;其二,灌木被当成了森林计算在覆盖率之中。也就是说,实际的森林覆盖率可能并没有增加,而只有数字增加了。在中国,百年以上的老林已凤毛麟角,原始森林则荡然无存。即便上述数据是确切的,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平均下来人均森林也是非常少的,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72立方米的12.5%。

还应当指出的是,尽管中央政府对林业的投入逐年增大,但在营林策略上,因过分强调人力而忽视了自然力,人工纯林的不可更新和脆弱性使中国森林面临潜在危机。如西部地区从50年代到90年代,森林病虫害面积增长了6倍多;其中以90年代增长最快,比80年代增长了196%。中国广阔的亚热带山地,只要合理封育,减少人为干扰,就能够恢复成常绿阔叶林,然而遗憾的是,一些造纸企业砍伐天然林或其幼苗,种植入侵性很强的桉树。针对这种严重破坏,主管部门的干预措施不得力,甚至有些地方的林业部门与利益集团勾结,破坏森林资源,谋取非法利益。

中国水危机

2001年中国用水总量为5567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132亿立方米。然而,这些增加的水多数不是地面上的可循环水,而是向地球“心脏”攫取的地下水,是子孙水。如淮河、辽河、黄河等重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于60%,其中海河达90%,黑河为110%以上,超过国际公认的30%-40%的水资源利用警戒线。

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加上国民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虽然动用了子孙水,依然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全国669座城市中有60%的城市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约60个城市和地区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漏斗,其中,华北平原地下漏斗约3-5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分布区。地下水超采不仅发生在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也出现在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目前,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省(区、市)的46个城市(地段)、县城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总面积达4.87万平方公里。自1949年以来,苏州市沉降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累积地面沉降量大于600毫米);无锡市达59.5平方公里;常州市达43平方公里。

再以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三江平原为例,对地下水的大肆攫取加上土地退化,湿地损失严重。在过去20年里,三江平原北部地区湿地面积减少了10.5万公顷;松嫩平原减少18.2万公顷;辽河三角洲减少2.3万公顷。

中国水危机不仅表现在地下,还表现在高原的“固体水库”――雪线以上雪域的衰退,这里是干旱区重要的水源。西藏林芝地区川藏公路以北的冰川,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大面积后退萎缩(1986-1998之间萎缩100米)。雪线萎缩直接影响了中国政府正在组织施工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质量。

中国的生态系统正在全面退化

全球共有十大类陆地生态系统,中国占其中九类,分别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红树林、草原、高寒草甸、荒漠、苔原。中国唯一缺乏典型的非洲萨王那类型(稀树疏林生态系统),但是中国的四大沙地(浑善达克、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在健康状态下其结构与功能恰恰是“萨王那”类型的。这样,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中国上述十大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中。除了众所周知的森林锐减、荒漠化扩大外,那些过去较少受到破坏或轻度破坏的高寒草甸、温带草原和红树林也出现了严重退化。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而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长期对草地的超载过牧和不合理利用,高寒草甸退化非常严重,总体生产力极度下降,突出表现在:1)草地生产力大幅下降,平均每亩干草产量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下降到100公斤以下;2)害严重,每公顷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至10只增加至30只以上。

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在减少或丧失的草地面积中,有55%的草地被开垦为耕地,30%沦为不可利用土地。目前,西部大部分地区草场超载,其中新疆、宁夏、内蒙超载率分别达121%、72%及66%。

再以红树林为例,红树林是世界上公认的具有高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中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福建沿岸以南,历史上最大面积曾达25万公顷,50年代约剩5万公顷,而现在仅剩1.5万公顷。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受到掠夺性采掘、砍伐和违背科学的低效能利用,目前沿海红树林资源受到空前的破坏。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约为总数的25%。中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如黑龙江嫩江县天然林分布区, 野生物种濒临灭绝单位面积斑块数由1988年的240上升为2000年的343;平均斑块面积由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他提出的“城市植被”概念和“以自然力恢复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等观点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高吉喜,中国环境科学院首席专家,生态所所长,长期从事中国生态功能区环境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环评、环境污染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