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中国冷杉与种植园时代

全球种植园史中往往很少提及中国。但是,早在大西洋沿岸地区广泛种植糖类作物之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培育茶叶和人工林了。
中文
<p>中国冷杉,又称杉木。图片来源:Blickwinkel / Alamy</p>

中国冷杉,又称杉木。图片来源:Blickwinkel / Alamy

中国冷杉(又称杉木)是一种起源于白垩纪晚期、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物种。气候变化导致其大多数亲缘物种灭绝,只有它幸存了下来。虽然杉木是一个古老的幸存物种,但直到最近一千年才广受推崇。作为如今中国南方最常见的树种,相比于它的史前足迹,杉木的成功主要还是在于它与人类之间建立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关系。它的不少天然特质受到人们的注意和欣赏,比如树干通直、生长迅速、耐腐蚀,以及具有针叶林中罕见的树干发芽能力等。发现杉木的这些优点后,人类便掌控了杉木从籽苗到树苗再到长成后被砍伐的整个生命周期。公元1100年左右开始,土地所有者们开始种植杉木,其种植范围和强度在公元1500年后开始逐步提升,并替代了中国南方大部分的天然林。

环境历史系列

人类学会种树的时间远远早于公元1100年。这一点可以从公元六世纪出现的文字记载中得到佐证,甚至有可能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林木种植技术。然而直到11世纪或12世纪,天然林面积依然非常广阔,人类日常生活的燃料和木材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到了宋代,城市化、战争、堤坝建设、商贸往来等因素导致木材供应趋紧,对木材短缺的担忧推动人们开始大规模种植树木,并将其作为一种利润来源和战略资源。国家和私人都曾尝试加大各自土地上的森林培育力度,但官方的努力最终还是败给了逐利的动机。中国古代的国有林逐步消亡、甚至被遗忘,直到20世纪才又回归;而私有商业林则存活了下来,并不断扩张。

公元1200年前后,徽州(今安徽南部地区)和浙江西部成为商业林增长的核心地区。长三角城市的木材需求以及景德镇瓷窑的燃料需求让林木种植者和商人赚得盆满钵满。由于这些森林往往需要30年甚至更长时间长成,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防火防盗组织,并通过持股机制来共担森林的成本与风险,并允许林木种植者提早套现。公元16世纪中叶,杉木种植扩展到了江西中西部、福建北部、浙江和江南大部分地区;18世纪中叶,这种扩张深入到湖南中部、广东北部,并最终达到贵州东部以及四川、广西部分地区。人力作用之下,杉木开始遍及中国南部内陆地区:大部分资本、市场渠道和经营模式都由徽州商人掌控;负责种植和采伐工作的则主要是福建和江西的客家移民;杉木插条和籽苗都是通过人力运输到山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原生于中国南部并由南方地区移民推广种植的树种却并不是以徽州商人或客家劳动者的名字命名的,反而是以一个英国医生詹姆斯·坎宁安(James Cunningham)的名字命名。因为是他将杉木引入到了西方,并在那里作为一种异域品种进行小范围栽培。

Fir tree
桂林的杉木林。图片来源:Raquel Mogado / Alamy

虽然朝廷并没有在杉木的推广种植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它对商业林生存发展的作用却不可或缺。合同和土地登记系统得到官府的承认对私人林权的发展至关重要,否则林场所有者就无法通过种植林木获利。由于杉木原木及木材是制作桅杆、木板和一般建筑施工的理想材料,因此朝廷监管林业市场的部门还给予其优惠政策。当时的官船多以杉木建造,因此杉木的课税也低于其他大部分木材。在西南地区,为了给京城的皇宫建设提供大量木材,朝廷派人砍伐了大量的原生林,并通过修建道路、打通关系将木材商人吸引到了这个地区。边防驻军和河流疏浚项目让国家权力渗透到了地方土司的领地,为汉人进一步迁居此地奠定了基础。当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原生林被砍伐殆尽后,江西来的工人和徽商便帮助当地人种植杉木作为替代。

杉木的大量种植也让人与生态都付出了代价。天然林长期以来都是一种开放的资源,当地居民可以在林中砍伐树木、捡拾木柴、采收野果或是捕猎来满足生活所需。尽管有风险和利益共享机制,但是新种植的私有商业林却无法发挥上述这些功能。相反,它们基本上不允许外人进入,妇女、穷人自然也无法进入其中获得所需的燃料、食物和牲畜饲料。而且,这种在同一时期种植同一树种的模式还大大降低了此前以阔叶常青树种为主的森林生物多样性,无法支持复杂的生态系统。此外,华南大部分地区也再难见大象和老虎的踪影,一同消失的还有数十种动植物种群。相比于原生的混交林,这种缺乏生物多样性的人工林更容易受到火灾和侵蚀影响,对土壤肥力的消耗也更快。

人为控制杉木的生长周期,并让这种理想的木材树种逐渐占据并统治森林生态系统,这背后是“种植园时代”这一更大的历史背景,也是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和罗安清(Anna Tsing)所称的 “种植园世”(Plantationocene)。人类从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经主导了草本植物(基本上包括了所有谷物)和食草动物(包括大多数牲畜)的生命。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曾经指出,对谷物、食草动物的生长以及从事相关生产的农民进行控制既是城市、政府和成文历史本身发展的关键,也与奴隶制、疾病、环境破坏等人类文明阴暗面有着密切关系。过去的几千年里,特别是过去五百年,这一趋势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用之前掌控草地的方式逐渐主宰林地的发展,比如简化和缩短少数木本植物的生命周期,人工种植和采伐树木,并清除了大多数其他动植物种群。在大西洋世界中,糖是种植园时代的驱动因素。这种残酷的经济导致大量非洲人被当做强迫劳动力运到了那里,从而将雨林改造为甘蔗种植园。而在今天的热带地区,香蕉、咖啡、可可等木本作物种植园对全球气候和当地生态生计都造成了威胁。

世界种植园发展史中往往很少提及中国,但他不应被忽略。在大西洋沿岸地区开展大规模糖类作物种植之前,中国就开始大量种植茶树和桑树,因此可以称得上是种植园经济的鼻祖。过去几千年里,中国还广泛种植了松树、樟树、竹子、桐树、乌桕、漆树以及各种水果和坚果类树木,以及棉花、烟草、靛蓝和罂粟等一年生作物。但是,中国种植园历史上最重要也是资格最老的主角还应该是中国冷杉。

阅读更多中外对话环境历史系列专题文章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