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国不仅要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这两个事关地球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做出决策,还要决定在疫后复苏过程中如何 “重建得更好”。
有一些迹象表明,人们正逐渐意识到解决全球自然危机的紧迫性。在2030年前将30%的陆地和海洋面积纳入保护的“30 X 30”目标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受英国政府委托,剑桥大学经济学系名誉教授帕萨·达斯古普塔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这份报告强调了全球经济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依赖度之高,为解决森林砍伐、海洋污染和野生动植物种群崩溃而采取变革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然而,保护世界上日益受到威胁的淡水鱼类似乎远未受到决策者们的重视。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其他15个国际环境保护组织新发布的一份重要报告解释了为什么淡水鱼保护应该成为最受重视的议题之一。
淡水鱼种类繁多,目前共有18075种,占地球上已知鱼类物种的一半以上,占脊椎动物物种的四分之一。它们对于世界河流、湖泊和湿地的健康以及全球人类生计至关重要。然而,它们的重要性受到了低估和忽视。
野生淡水鱼类保护往往是人们在讨论粮食安全问题时顺带一提的一个问题,而它们却是2亿人的主要动物蛋白来源,其中包括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弱势群体和土著居民。亚洲野生淡水鱼的捕捞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二,而其中,中国的捕捞量居全球首位。
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野生淡水鱼类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单是在经常面临粮食安全挑战的非洲大湖区(Great Lakes),每年的淡水鱼产量就超过一百万吨。如果柬埔寨产量丰富的淡水渔业受创,那么需要将牧场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155%和59%才能弥补由此产生的粮食缺口,而此过程造成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
不仅仅是粮食安全:渔业还提供了6000余万就业岗位,每年创造的价值超过380亿美元。如果将淡水渔业比作一个国家,那么它将跻身世界前一百大经济体之列。这还不包括淡水渔业支撑的两大产业。休闲渔业为亿万垂钓者(中国有大约9000万人热衷于此项活动)带来了欢乐,每年创造的收入超过千亿美元。观赏鱼贸易(全球最受欢迎的宠物)每年也创造收入约150亿到300亿美元。
可悲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目前已经宣布有80多种淡水鱼类灭绝,包括去年灭绝的白鲟。如今,所有淡水物种中约有三分之一濒临灭绝。自1970年以来,洄游鱼类的数量下降了76%,而同期大型鱼类的个体数量则暴跌94%。

在水面之下,人类目不可及之处,淡水鱼正在迅速消失。导致它们消失的原因正是人类:从在湿地和洪泛区上修建房屋,到规划不合理的水电大坝、农业过度取水、不可持续的捕捞、污染、入侵物种、采砂和气候变化等。归根结底,正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未能将河流、湖泊和湿地的健康纳入发展决策才导致了它们的消亡。
淡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速度是海洋或森林的两倍。虽然需要进行彻底的变革,但好消息是我们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今年下半年,在中国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世界需要达成一项极具雄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协议。这项协议应采取措施使河流更自然地流动、保护和恢复重要的栖息地和物种、降低污染水平、控制外来水生物种的扩散、停止过度和破坏性捕捞、以及停止不可持续的采砂活动。我们还需要保护世界上仅存的那些自由流动的河流,并拆除过时的水坝和障碍物。
为了大自然和人类的福祉,我们有必要在COP15上达成一项新的全球协议。它不仅将使那些逐步走向死亡的河流、湖泊和湿地恢复生机,还将恢复许多濒危淡水鱼的种群,保障数亿人口的食物和工作,保护标志性物种,并增强维系着人类福祉和繁荣的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翻译:BA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