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海洋?

中外对话将在未来两年内发布系列文章,探讨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中国在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 en
  • 中文
<p>中国渔船在几内亚海域捕捞。图片来源:<a href="http://media.greenpeace.org/archive/Catch-on-Board-Chinese-Fishing-Vessel-in-Guinea-27MZIFJJEK1AM.html">Pierre</a><a href="http://media.greenpeace.org/archive/Catch-on-Board-Chinese-Fishing-Vessel-in-Guinea-27MZIFJJEK1AM.html"> Gleizes / Greenpeace</a></p>

中国渔船在几内亚海域捕捞。图片来源:Pierre Gleizes / Greenpeace

过去50年,全球海洋中有近一半的鱼消失了。让这一切发生的,不仅有人类无处不到的渔船,还有不断提升的海底资源开发技术,以及人类未能阻止的气候变化。人类的痕迹,不仅留在了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也到达了地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我们面临的状况

全球有10亿人的食物要仰赖海洋的馈赠,但对海洋的过度索取和破坏,使得这一补养来源面临威胁。为了保证我们还能持续地从海洋获得食物和补给,联合国已经于2015年将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列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

对于鱼种和鱼量减少的原因,学界早有共识,不外乎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变化。

过度捕捞导致鱼群恢复变得困难,更对原本环环相扣的海洋食物链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海底采矿对海底表层造成彻底破坏,更存在开采事故导致的漏油对海洋的污染,其结果往往是大片水域的生物因此死亡。

全球海洋鱼类存量趋势
数据来源:国际粮农组织《全球渔业及水产养殖状况(2016)

气候变化也在改变海洋环境。2016年,澳大利亚大堡礁有接近四分之一的珊瑚因为温度上升和海水酸化死亡。如果全球减排不力,到2050年所有的珊瑚可能都会从地球上消失。珊瑚死亡,意味着围绕珊瑚礁存在的整个生物群落可能因此崩溃。

这是人类面临的发展悖论。从靠风驱动的帆船,到依靠油气发动机带动的大型轮船,再到卫星导航的航线,正是技术的进步把人类的足迹带向海洋更深处更丰富多彩的世界。随着这些越走越远的渔船和海上开采队伍的壮大,海洋也成为发展的受害者。

中国与海洋的未来

相比探索海洋的大刀阔斧,人类对海洋的保护始终处于“亡羊补牢”的行为定势中。直到工业化远洋捕捞处于无监管状态下多年之后,人们才认识到非法、无监管和不报告(IUU)的渔业捕捞的巨大危害。直到2006年,人类才全面禁止对鱼群栖息地破坏严重的底拖网的使用。

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主要鱼类产区的区域管理委员会,如管理南极磷虾和南极犬牙鱼捕捞的南极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管理鲣鱼、金枪鱼类捕捞的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等,用以管制相应区域的捕捞额度,并适时调整政策,以帮助鱼类资源维持平衡。此外,在远洋渔业生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政策来防止过度捕捞。此外,为了减少对海洋的威胁,人类也开始通过渔业养殖来减少捕捞。

但通过改挂他国国旗和非法转运等方式,IUU捕捞依然在逃避着监管。而养殖业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过密养殖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对近海水域的污染,二是许多养殖鱼类的饲料离不了鱼粉——而这些鱼粉,大部分来自海洋捕捞而来的杂鱼类。所以,养殖又变成了对海洋的另一种盘剥。

是否人类恢复海洋资源的努力,只能是补漏的形式?当前各国渔业政策和法规还存在什么漏洞?我们有什么建设性的行动,可以减少捕捞和养殖对海洋的污染?新的技术能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持渔业资源的平衡?在保护资源的同时,我们如何保证以海为生的人也获得应有的发展?我们是否有办法减少气候变化和海岸海洋开发对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的影响?

中国应该在人类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面对远洋捕捞渔船数量快速增长,捕捞渔业产量占世界18%,水产养殖占世界60%以上的现实局面,中国能否找到可持续地满足13亿人水产消费需求的渔业发展路径?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中外对话将围绕以上问题,就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布一系列文章,内容包括IUU远洋捕捞的危害,海洋经济开发政策中的海洋保护,近海生态环境修复,渔业资源恢复,渔业法规政策漏洞及完善,海洋污染,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等。而中国在全球海洋开发和保护中的角色,也将是这一系列报道的关注焦点。

海洋于我们的意义,早已不是单纯的食物来源,它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洋的健康,就是人类自身的健康。关注海洋的未来,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