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书评:2009的激情记忆

路透社近日出版了《我们这个世界3》,其中的图片和文字完美地承袭了前两辑光彩眩目的新闻摄影风格。玛丽安•贝德力荐读者不容错过。
  • en
  • 中文


《我们这个世界3》
路透社
Thames & Hudson出版社,2010年版

 “我希望我的孙子看到这样的大地:美丽、清新,长满鲜红的莓子,鹿儿在悠闲地散步……”52岁的瓦伦蒂娜对路透社摄影师丹尼斯·辛亚科夫说,她是涅涅茨部落的一位居民。

去年八月,辛亚科夫从莫斯科出发,跋涉了两千公里的长途,来到俄罗斯北极圈内的亚马尔半岛, 记录瓦伦蒂娜和其他以牧养驯鹿为生的涅涅茨族人的生活。风尘仆仆的旅途,辛亚科夫坐遍了飞机、轮船、摩托艇和越野车等等交通工具方才抵达这里。这个原始的 部落,历经了沙俄时代、十月革命和20世纪90年代的风雨飘摇,却依然得以保持宁静质朴的生活。然而眼前,他们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挑战的根源就在于“涅涅茨人的脚下蕴藏着16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辛亚科夫在《我们这个世界3》的图片说明中如是说。这是路透社著名的系列摄影画册的最新一辑(第三辑)。这个系列记录了“我们这个世界一年的生活”。

348幅色彩斑斓的图片描绘出这个星球的2009年。这一年里,“污染、气候变化、森林破坏和巨大的人口增长让全球领导人齐聚哥本哈根……依靠政治努力共同遏制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还要保持经济增长,因为数十亿人还亟需它来抵御饥饿和贫困”。挑战依然存在。

辛亚科夫的照片敏锐地捕捉到信奉万物有灵的涅涅茨族人生活的真谛:用套索捉驯鹿,照料鹿群,清理鱼儿、准备用柴灶做饭,在传统的帐篷里休息喝茶,在平坦、泥泞的苔原上摆姿势照相……辛亚科夫在和照片一起发表的个人“目击”报告中写道:亚马尔是“一片只有无尽日出日落的土地,一切计划在这里都会因瞬息万变的天气而搁浅”,时间在这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然而,时间和另一个世界已经在日益侵入涅涅茨人的生活。俄罗斯能源巨头Gazprom公司90%的天然气产量都来自亚马尔地区,但政府仍然计划着进一步的开 发,打算籍此吸引外国公司前来。辛亚科夫说,尽管涅涅茨人也愿意得到分成,但他们越来越担心,天然气工业和气田相关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将破坏和污染脆弱 的苔原。

对于一千年来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涅涅茨人来说,前景着实令人不安。“我只祈祷Gazprom不要改变我们,”瓦伦蒂娜说。其实,在北极日益变暖的今天,她或许还需为苔原做相似的祈祷。

对世界大部分地区来说,2009年是艰难而痛苦的一年。为了制作这辑承袭前作出色记录12个月时间的新闻摄影画册,路透社的图片编辑们必须每天从摊满桌子的 1600张图片中进行挑选。战争与和平,失败与成功,悲伤与快乐,庄严与荒诞……在他们的视野和脑海中无限扩展和膨胀。

在拍自中国的 照片中,有一张美国总统奥巴马站在八达岭长城上,拍摄时间就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的几周。和中美一起,俄罗斯和欧盟也“可能在未来抵御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发挥带头作用”,路透社评论说:“但真正发挥作用,让人们注意到危机严重性的还是那些处于气候变化前线的小国。”就是尼泊尔和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

画册里的环境照片中可以看到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难得一见的装扮,他穿着全套潜水服召开水下内阁会议。这全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的特殊会议,正是一个 生死存亡危在旦夕的弱小岛国振聋发聩的求生呐喊。如果海平面按照联合国的预测持续上升,到2100年这个国家将消失在滚滚海浪之中。类似的,尼泊尔内阁在 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戴着氧气面罩开会,为的就是强调喜马拉雅分水岭的困境:未来五十年内,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发源于此的十条亚洲大河全部枯竭。

另外的图片也记录了赤裸裸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在南澳大利亚山火中被烧毁的儿童秋千;一位合肥妇女从简易房走出来,周围是林立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一个香港男人 坐在自己“笼屋”里的床上;一位印度妇女孤零零走在干涸的鱼塘里;沙尘暴中的悉尼象征——歌剧院,沐浴着昏沉的桔色阳光,沙尘暴揭去了千万吨农田表土。

延续2008年版的创新,《我们这个世界3》中也包含了七篇内容丰富的“目击”报告,由摄影师亲自撰写,图片故事的篇幅也更长了。除了辛 亚科夫拍摄的涅涅茨族人,他们还记述了加沙的冲突、阿富汗流离失所的人们、加州的重建家园、被驱逐的洪都拉斯领导人在巴西使馆的避难、里约热内卢的毒品交 易暴力活动,以及万人空巷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童星成名前后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

今年的编排还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按四季而不是主题或地区分类。如此简单的划分,再加上连目录都没有的极尽省略,让读者不敢忽略任何一页,唯恐漏掉一点精彩的东西,无论是完美的构图、诙谐的内容、令人心碎的悲伤抑或惊心动魄的美丽。

和 前两辑一样,由英国艺术书籍出版机构——Thames & Hudson出版的《我们这个世界3》同样不容错过。就像本书意欲传达的意思,中外对话的幻灯图片也利用最后一帧,将2009年定格在充满希望的一瞬:哥 本哈根会场外示威者充满关切的年轻面孔,他们后面有一条标语——“请不要让我们的未来融化”。

玛莉安·贝德,中外对话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