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日落时分,牧民布仁特古斯把羊群赶进围栏。他的家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的一处牧民定居点,近年来由于草场退化,沙尘暴在春季频频袭来。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p>
自然

水库重建后,一场生态与生计危机正在乌拉盖上演

乌拉盖水库重建二十年后,下游湿地退化严重,当地牧民生计正遭受草场退化和盐碱尘暴严重影响。而关于水库存废的争议,至今仍未有定论。
中文

4月上旬,沙日娜家附近刮起大风,她慌忙出去把羊赶到羊圈,跑回家后,感到眼睛一阵疼痛。

沙日娜一家以放牧为生,守着家里6000多亩草场,喂养数千只羊和牛。她的家在靠近中蒙边境的巴彦高毕嘎查,这是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的一处牧民定居点,地处锡林郭勒盟。由于草场退化、土壤沙化,扬沙天气如今常常在春天造访东乌珠穆沁旗的居民。

在沙日娜的姐姐看来,嘎查的尘暴和普通沙尘暴不太一样。 “家里的沙子打到脸上直疼,旗上的沙子没有那么疼,”她告诉中外对话。嫂子是一位摔跤教练,住在旗里,但常常回到几十公里外的弟弟家帮忙,对两边的沙尘暴都深有体会。“我们这块北边都是盐,一刮风,盐就往我们家这头来。”

herders provide water for their sheep
戴着面罩的沙日娜(右)和侄女赛汗娜在沙尘天气里给羊群喂水。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这里的“盐”指的是盐碱尘暴中的盐尘。不同于一般沙尘暴中的沙子,盐尘是一种富含细粒硫酸盐和氯化物的颗粒物,多见于干盐湖、盐碱地、盐碱荒漠等地方。盐碱尘暴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威胁,在防护不足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对于沙日娜一家而言,鼻炎就是困扰着他们的问题。

在内蒙古境内最大内陆河乌拉盖河下游的巴彦高毕嘎查,从沙日娜家往北走上几公里就是荒漠地乌拉盖高壁,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滩。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乌拉盖河下游最大的湖泊,然而受上游水库截流、干旱和过度放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乌拉盖下游河道已经长期枯水,整个乌拉盖湿地保护区南区自2004年起大面积盐碱化。如今,高壁的主体已是一大片白茫茫的干河床,周围遍布盐化草甸和盐碱滩。

a dried up lake
乌拉盖高壁曾经是一个咸水湖,然而由于上游的水库拦截蓄水,目前已经干涸。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消失的湿地

5月,沙日娜的丈夫、52岁的布仁特古斯驱车来到高壁,经过大片的黑草和稀疏的草带,最终停在干河床上。“这里以前都是水,”他踩着脚下已经板结得惨白的河床说道。在他小时候,高壁曾经有湖泊,周边长满了芦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但现在,这里只剩空荡荡、没有任何植被的白色干河床,外围则都是大块呈斑块状的盐渍化土地,长满了芨芨草等耐盐植物。

a man lean on a car parked in the desert
布仁特古斯依靠着他的车,脚下是干涸板结的乌拉盖高壁湖床。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A person observing black grass at a dried land
乌拉盖高壁的部分地表长有一层薄薄的耐盐草。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一万亩的乌拉盖高壁已经成为了戈壁滩。在板结严重的地带,车可以在上面疾驰,对含水量多少的判断则可以通过草带颜色来辨认——更干旱的土壤长有大片黑草,而含水量较高的地方,草带则会变得黄黑相间。

干涸的不仅是乌拉盖高壁,还有同样位于乌拉盖河下游的伊和淖尔、查干淖尔等地。淖尔在蒙语里为水泡子,代表着这些地方曾经都是湖泊湿地。如今这些本属于乌拉盖自然保护区一部分的湖泊均已消失。根据一份署名为乌拉盖管理区草原管理区职员张汉民的研究,2011年,乌拉盖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的面积共有9.88万平方公顷,占乌拉盖草原总面积的20.74%。

与中下游的荒凉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乌拉盖河上游依然有着宜人的生态环境。在同属于乌拉盖自然保护区的北区,靠近自然河道的“九曲湾”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打卡景点。这块河漫滩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长满了芦苇、稗草、蒿子等湿地作物。

A meandering stream in a wetland
九曲湾是乌拉盖水库上游的一处旅游胜地,河流蜿蜒穿过草原,形成沼泽和牛轭湖。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退化原因争议

在一些环保团体和专家学者看来,乌拉盖湿地下游退化的直接原因,在于河道中上游修建的乌拉盖水库截断了水源。水库始建于1980年,位于乌拉盖管理区境内,总库容达到2.5亿立方米。据《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的报道,2004年水库重建后,连续六年未曾向下游放过水。东乌珠穆沁旗的官员曾试图找盟里相关部门协调放水,但都被水库管理部门回绝。

当地为发展经济而打造的以煤化工为主的高耗水能源化工基地可能是水库“惜水”的原因。据央视新闻2015年的报道,为了满足乌拉盖乃至整个锡林郭勒盟的工业发展需求,乌拉盖水库重建后鲜少向下游放水,造成下游湿地水源被切断。由于内蒙古高原蒸发量巨大,来水减少后,河道很快枯竭,下游许多湿地出现严重萎缩,逐渐出现植被退化、土壤大面积盐碱化的情况,湿地演变为戈壁碱滩。

值得注意的是,对水库具备管辖权的乌拉盖管理区隶属于锡林郭勒盟,在行政管辖权上与东乌珠穆沁旗几乎平起平坐,而水库的供水能力对于管理区探索工业发展至关重要。根据财新报道,虽然乌拉盖管理区原本规划的煤化工基地因资金链断裂未能成功投产,但管理区在2021年建设完成的另一煤电项目则以水库为备用水源。

在受到中央级媒体的曝光批评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对乌拉盖下游湿地退化原因开展了一次内部调查。根据这份由自治区政府在2015年发布的调查报告,调查组认为,由于“尚无项目办理取水许可手续”,水库并未向基地工业供水,而仅作为蓄容,乌拉盖下游湿地退化主要与气候干旱以及过度放牧有关,水库建设和运行被认为对湿地水量的影响有限。根据这份报告,调查团队认为造成湿地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因素是重要原因”。

Aerial view of a dam
位于乌拉盖河上游的乌拉盖水库。在2023年4月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一部分水被放了出来。然而,我们并不清楚水多久会放一次,以及放水的量是否能够满足下游湿地的生态需求。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但这份调查报告受到了部分专家和环保团体的质疑。“当时有很多声音说草原退化是气候原因,我们经研究认为乌拉盖湿地退化是人为造成的,”长期跟踪内蒙古草原生态的内蒙古农业大学退休教授易津告诉中外对话。她认为,高壁等淖尔干涸与乌拉盖河筑坝截流“有直接关系”。财新梳理调查报告发现,1998年至今,乌拉盖水库仅在2012至2014年、2018至2021年往下游泄水。沙日娜的嫂子也告诉中外对话,前两年为了要水,附近牧民还曾去盟里抗议,之后下游河道才有了进水。

易津指导的课题组从2006年起多次对乌拉盖流域进行过植被考察,发现在乌拉盖河截流5年内,乌拉盖湿地中下游植被就已经出现迅速退化的迹象,植物多样性严重降低,而且荒漠化的迹象在下游更为突出。

基于对乌拉盖的实地考察,易津与学生在2011年发表论文指出,位于研究范围的乌拉盖湿地中下游、下游地区六个牧民定居点的湿地植被在当时已经几乎全部消失。随着土壤沙化,盐生植被和沙生植被逐渐替代了中下游曾经丰富的植物群落,一年生植物数量和比例明显高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此外,文章中也提出警示:由于湖泊大量消失,裸露的湖底已经成为本地沙尘暴的重要来源之一。

a group of sheep in a fenced grassland
一些生态学家认为在内蒙古草原实施的“围栏放牧”政策导致了草场退化。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除了水库截流,过度放牧也被认为是加重湿地退化的重要因素,而这与国内实行多年的围栏放牧政策有密切关联。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学博士吴恩歧在比较对中国与蒙古国边境处的典型草原后认为,以定居放牧为主、主要依赖地下水资源的内蒙古草地退化程度严重高于以游牧为主、主要利用地上水资源的蒙古国,前者的重度超载面积也极显著高于以游牧为主的蒙古国。

在距离高壁较近的牧民定居点,草场显露出明显的退化痕迹。在沙日娜与布仁特古斯一家的牧场,4月底的土地仍然植被稀少,每到刮风的天气,就会出现扬尘。当布仁特古斯将羊赶回草场,上千只羊在运动中卷起的大片沙尘就会像一块透不过气的布一样向他袭来。

a group of sheep drinking from a water tank in the desert
内蒙古的牧民们主要依靠地下水源。 布仁特古斯一家用水泵抽取地下水给牲畜喂水,水泵放在图中的小屋里。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a truck with a tank on the back in the desert
有时候需要用卡车将水泵抽上来的地下水运到牧场。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亚利桑大州立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学者基于遥感卫星数据所做的一份共同研究指出,1979年至2016年间,乌拉盖河流域共失去了约55%的湿地、76%的灌木丛和46%的沙地植被,其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也从草甸草原(meadow steppe)转变为干旱草原(dry steppe)。修筑水库、采矿和过度放牧被认为是造成这一环境变化的主要直接驱动因素。

经过数十年的争论,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在2021年11月公布的一份答复政协提案文件时,正在全面评估拆除乌拉盖水库的可行性。此前,内蒙古生态学家、政协委员梁存柱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次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拆除乌拉盖水库的提案》,建议调研水库对乌拉盖湿地生态的影响,研究拆除水库的可行性。

然而历时两年后,自治区林草局至今仍未公布评估结论。

另一政府部门的态度则更为鲜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曾在2021年9月针对水库存续问题做出答复,称在与自治区水利厅沟通后认为,乌拉盖水库是乌拉盖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拆除水库将对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灾难性后果”。

a boat near a river
2004年乌拉盖水库重建之后,鲜少向下游放水。十多年之后,关于拆除大坝的呼吁仍然没有结果。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盐碱尘暴下的生活

环保组织“让候鸟飞”公益基金栖息地项目主管、生态研究者周震(匿名)认为,乌拉盖位于全球重要的候鸟迁飞通道上,但湿地退化、土壤沙化导致候鸟栖息地质量下降或丧失,对它们的觅食和休憩造成了影响。

周震在今年5月到乌拉盖高壁调研当地植被与尘暴情况,目睹到所住牧民家不远处就有沙尘随风形成一条明显的白色烟带。与易津等专家观点相似,周震认为高壁已经成为周边的盐碱尘源地——盐湖干涸以后成为干湖盆,遇到大风天气就变成了盐碱尘源地。

A dried up land covered in a fine layer of salt dust
乌拉盖高壁地表的盐渍,春季大风掠过的时候容易被吹起来。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盐碱地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缺水,无论是蒸发量高导致湖泊干涸,还是干旱地区的农业过度灌溉。“这实质上是一个物理过程,水的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导致盐分不断集中,” 周震说。

生活在盐碱地附近的居民需要面对盐碱化带来的沉重现实:除了春天时不时刮起的碱尘暴外,在盐碱化扩散的趋势下,找草也成为了问题。21岁的宝音满都呼告诉中外对话,家门口的草块从2016年开始就不再长草。宝音满都呼家离高壁只有一两公里远。

他的邻居、一位25岁的年轻牧民说,牧民之间也常常有讨论,今年为什么雨水少、为什么风大。在上游放水或雨季的时候,湖泊就会重新出现,但也仅仅是“季节性”的。

在沙日娜和布仁特古斯家里,由于自家草场的草长得不够好,只能从外面买草给牛羊吃。他们告诉中外对话,之前家里买了100捆草,牛羊们不到一个月就快吃完了。

a person standing next to a truck with sheep in the back
由于草场退化,布仁特古斯一家现在必须在春季买草料喂羊。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a large group of sheep in a grassland
几年前,当冬季下的雪融化之后,他们的羊群还能在草场找到足够的草吃。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a large field with buildings and hills in the background
乌拉盖水库上游的草场依然繁茂。与此同时,乌拉盖下游的牧民们对草料的需求已经在当地创造了一个繁荣的草料市场。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沙日娜的姐姐说,以前春天从来不用专门找草和饲料,因为前一年的草就足够用,但现在不仅需要买草,还得给牛羊喂饲料。“现在草也没以前好,不知道怎么回事,吃了掉膘,”她说。

本地草的匮乏催生了草的买卖:有人专门做打草生意,到需要卖草的牧民家里打草、捆草,也有人专门拉草。对于布仁特古斯与沙日娜一家而言,一个季节下来,家里光是花在买草和处理草料上的钱就要不下七万。

从2021年开始,周震已经两次来到高壁调研。这位研究者告诉中外对话,回访的目的是希望了解盐碱尘暴对牧草损失的影响。碱尘虽然不是沙尘暴中尘埃的主要来源,但来自干盐湖的盐碱尘埃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人体健康都有直接的影响,长期以来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在周震看来,国内有关盐碱尘暴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白,例如在乌拉盖高壁这样一个占地近万亩的盐碱地,目前尚未看到有研究团队对高壁可能引发盐碱尘暴的风险做过系统研究。

a dry grass field
围栏外是一条公路,当风吹过乌拉盖高壁的盐碱地时,沿着公路扬起了盐尘。图片来源:袁烨 / 中外对话

“比如,乌拉盖高壁的盐碱地在什么气象条件下会起盐尘暴,在不同的风速下会影响到多大范围内的牧场和牧民,这些基础问题都还没弄清楚。盐碱地周边植被的演替情况,高壁盐碱化程度的变化趋势,都是亟需关注的。”周震说。

对于水库存废的问题,周震认为,首先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确定目前水库对乌拉盖下游盐碱地化程度及对牧民的影响,然后才能知道是应该拆除水库还是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对退化的湿地和草场进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