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大同:煤坑上的低碳转型

在煤坑上建光伏电厂,是大同低碳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一个尝试。但从煤炭长长的产业链上释放出来的煤炭工人,并不都能跟上转型的步伐。
  • en
  • 中文
<p>摄影:刘禹扬</p>

摄影:刘禹扬

煤坑上建起太阳能电厂

比自己的许多同学幸运,2014年大学毕业的小闫最终在家乡大同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大同煤矿集团(简称同煤集团)塔山光伏发电厂做技术员。

光伏,是同煤集团的新业务。这个2014年启动、计划装机20MW的电厂,目前有一半建成投产,于2015年1月初并网发电。以目前10MW的装机,发电量和近在迟尺的塔山煤电厂不能比。不过有新能源补贴,电价有优势:煤电一度电约3毛钱,光电1块。

算上小闫,塔山光伏电厂日常技术人员有10人,分两班倒。对小闫来说,工资不算高,但工作相对轻松。光伏电厂都是一次性投入,可预期使用寿命超过25年,也不用担心失业。

附近几乎都是围绕煤炭产业建立的工厂。从光伏电厂管理楼顶部眺望,在路的同侧,不到2公里处就有一个大型水泥厂;紧靠山边的,是和光伏电厂直线距离约3公里的采石场——石料可用于矿道巩固。目光所及大约十来个山峰,大多只剩半壁,露出煞白刺眼的山石。每次放炮炸山,小闫都能感到楼在颤。

大同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始于上世纪初。伴随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大发展,作为主要一次能源的煤炭也成为“黄金十年”间大同GDP飞涨的主要动力。不过,早在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第一次下降之前,颓势已经很明显。以往年轻人毕业回来,大多直接进入煤企,一干就是一辈子。现在煤炭产业吸纳能力大不如从前。就业机会少了,小闫的同学也开始接受销售、美容这样的工作。

事实上,在全国空气污染治理和低碳发展的压力之下,大同不得不积极寻求煤炭之外的出路,向低碳发展、清洁能源转型。

光伏,是大同的自我突破。


第一期100万千瓦装机,主要分布在左云县的店湾-水窑片区,和市辖区的高山-云冈片区。两片区电力最终分别汇入西边的北边的220KV变电站。

2014年,大同发布了"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从2005年的1%增加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要下降45%。

对于大同而言,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大同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植被稀疏,降水稀少,但全年日照超过3000小时,日均超过8小时(当日低于6小时无利用价值),是中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北部非矿区已经大量建设风电,而矿井式开采形成的大量采空塌陷区,诸事不宜,唯独建设太阳能电厂特别合适。

2015年,全国第一个采煤沉陷区先进技术国家级光伏示范基地"领跑者"落户大同。按照规划,到2019年,大同将建成300万千瓦的煤坑光电电站。第一轮100万千瓦建设招标在去年6月启动,中电投,中广核,三峡新能源等企业纷纷中标,光伏建设风风火火开展起来。

3月31日,山西发改委已经批准了大同“领跑者”项目的电力送出计划。其中,西北远郊的50万千瓦电力汇集后送往大同南京庄220千伏变电站;近郊50万千万电力将送到大同北郊220千伏变电站。送电距离为200-300公里,从那里可以将电力从大同送往北京。

与此同时,在产煤大省山西其他地方的煤坑上,光伏也陆续建立起来了。截至2016年2月,山西全省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仍居全国第八,煤电占比降至88%,但光伏已经上升至1.66%。

从煤坑里走出来的人

转型降低煤炭依赖度,大同已经努力多年。根据省环保厅的数据,作为公认的煤都,大同去年空气质量位居全省第一,今年第一季度仍居首位。 光伏和风电的推广将进一步减轻煤炭造成的污染,并降低碳排放。

不过对大多数本地人来说,光伏的好处并不如煤炭来得实在——至少现在,光伏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三月的大同,还沉睡在冬季的灰黄中。在南郊区刘官庄村村口,上海设计院和晶澳能源合作的50万千瓦的光伏电厂建设,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雨季不能施工,工程必须要在六月之前完成。


大同南郊区晶澳光伏5万千瓦电厂。因为建在塌陷区之上,施工区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当心坑洞”。摄影:刘禹扬

光伏电厂的建设周期很短,如果进展顺利,这个电厂约三个月就可以完成:先是整理土地铺路,方便材料运输;然后和水泥、打桩固定光伏架;随后安装框架和光伏板,主要工作就结束了。最后由电工完成并网工作。需要的工人也不多,河北来的吴姓包工头带来三四十个工人负责这个电厂的主要建设工作,外加十多个本地人。

临时加入的本地人业务不熟,进度要慢不少。吴的工地按工作量算酬劳,这些本地工人每天平均收入超不过一百元。"那些本地人,一天平均下来五十块也干,因为搬进了新小区,水、气、煤电、柴米油盐都要钱,又没有别的事情好做。"吴说。

大同煤层厚达30-40米,总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开采以后,采空区沉陷时有发生。从2006年开始,共有同煤矿工和煤矿附近居民数万人,从采空塌陷区及棚户区搬迁到大同市区通往同煤集团路上的恒安新区。今年5月,大同政府也出台采空区统一搬迁政策,近8000户约19000万人全部搬出。

60岁的刘就是在吴的工地上干活的本地人。不过,他还没有搬进新小区。他的家,在距离工地六十多公里以外的山村里。

早在年轻的时候,刘就在家附近的小煤窑干活: 下井、挖煤、按天拿工资。那是煤炭的好时候,只要干活就有钱拿。到了四五十岁,年纪大了,不再下井,他就留在矿上做些地面工作,仍然可以一天收入百来块钱,直到几年前煤矿倒闭。

刘的村庄很偏僻,方圆十里没有人烟。每天坐同乡的面包车往返工地,单程得一个多小时。回家最后十里路,是被碾得稀烂的土路,村里没钱修。开面包车的师傅也住在村里,和大家一起到工地干活,早七点出发,晚七点回来。有孩子在外上大学的人家,大多已经搬走了,全村从以前的数百人,变成了四五十人。剩下的多是些老弱病残,以种地为生,农闲时打打零工。

刘的儿子在大同北郊打工,正直壮年的女儿因为神经病变,八年前失明并瘫痪在床,女婿已经不管了。女儿在几年前就已经放弃治疗。"进医院,一天的费用就是7000块,治不起,"他说。外孙在镇上上小学五年级,每周五刘骑40分钟摩托车去接他回来,周一再送回去。

每年开春,刘和老伴就按着时节往自家20多亩地里种下小米,黍子,麦子等,然后等着老天爷下几场好雨。年头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卖5000多块,去掉成本,收入3000多。

"在这个工地上干了五六天了,一天如果赚个100来块,就继续干,不行就再想想别的办法。"刘盘腿窝在自家炕上,抽着水烟袋。

继续在煤矿公司工作的正式挖煤工人,虽然比刘多一份固定的工作,在煤炭行业减产和大规模转岗压力下,也很迷茫。50岁以上的人心里大概还有些安慰,至少有退休金可以指望;不到50岁却不再年轻的人,也不知道不挖煤了还能干什么。

低碳发展怎么走向可持续?

大同常住人口340万,根据同煤集团官网,仅同煤集团一家就有正式员工20万多。煤炭牵扯着大同经济命脉,能源转型就是经济转型,所以低碳不是从煤炭走向风能太阳能这么简单,还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既要低碳又要保增长,前市长耿彦波曾尝试过让大同恢复文化古城风貌,向旅游城市全面转型。


城墙上建筑夜景。摄影:刘禹扬

从2008年到2012年,大同城区大拆大建,恢复了明朝时期的城墙,总长度7.4公里,城墙上每相隔一百米就有一个复古的望楼,在灯光的映衬下,真可谓"雕梁画栋,琼楼玉宇"。大同城区风貌为之一变。1500多年前,大同曾经是北魏都城,也是后来多个朝代的边关守城。大同拥有云冈石窟这样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以及多处国家级历史遗存,发展旅游的确有潜力。

不过从大同的长远发展考虑,能源转型仍然是关键——煤炭输出减少之后,电力输出成为山西的重要创收项目之一。减煤的同时必须要保证电力生产,因此,如何在光伏发展的同时扩大附加经济价值,是当地发展的重点内容。

在地面能和光伏结合的,目前主要是农业。

光伏和农业,是这两年开始流行的一对新搭档。在山西也很受欢迎。山西寿县,3万千瓦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已经于去年7月完工并网;在山西长治,国内最大的5万千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也于4月正式并网发电。

2016年,大同将建设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 (包括农光互补电站)共69.2万千瓦。未来五年之内,大同将会建设近5万亩配备光伏电站的国家级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以产业扶贫。

也许有一天,老刘的村子里也会出光伏大棚。老刘这样的老矿工们,可以在自家大棚里劳作,再也不用长途跋涉打零工了。

注:本文所有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