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共同努力, 开启国际能源署与中国合作的新篇章”

中国应当成为国际能源署的完全参与者,国际能源署新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博士说。
  • en
  • 中文

我没有在担任署长后第一次正式访问就前往国际能源署的任何成员国,相反我决定选择中国作为我首次官方出访的目的国。这绝不是巧合。
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能源市场上最重要的成员。中国享有这一地位,是因为这个国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展望未来,中国也面临着重大的能源政策挑站。中国已经处于国际能源署几乎每一个工作领域的中心位置,中国和国际能源署之间的合作也可以追溯到近20年前。

但我坚信,我们必须而且完全能够继续大力深化这一合作。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中国和国际能源署可以密切合作,世界各国都将受益。在中国持续改善本国能源安全、追求经济繁荣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国际能源署可以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 作为回报,国际能源署及其成员国可以从中国的诸多经验中获益匪浅。

所以,我来中国的任务是双重的。首先是听取在座各位的意见,并向各位学习,您面临的与能源相关的主要挑战和经验是什么?您现在有什么政策工具可以用来迎接挑战?您认为中国在哪些领域与国际能源署的合作潜力最大?

其次是从政治角度清晰地发出中国和国际能源署将在未来几年打造更加紧密和更加实实在的合作纽带的信号。此次到访北京实实在在地展示了我个人对国际能源署未来应该如何与时俱进的愿景。

该愿景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在我的任期内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国际化的国际能源署。从中国,也从世界其它国家的角度考虑,中国在国际能源政策讨论中作为一个完全的参与者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次访问中,我的目标是劝说中国的同事们,中国与其他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不应仅仅是国际能源署的合作伙伴,而应当成为完全的参与者。实现以上目标可能还需要假以时日,但现在就应该立刻开始启动这项工作进程。

举例来说,毫无疑问,天然气将在中国的清洁能源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这包括使中国的大量页岩资源得到利用的上游政策,以及能够创造一个高效、富有弹性的天然气市场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

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很乐意与中国携手合作,并提供量身定制的政策建议。全球向更清洁的能源过渡需要世界各国进行前所未有的团队合作,这也需要国际能源署和中国进一步加深合作伙伴关系。例如,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容量迅猛发展,不仅是在中国,全球尚没有一个国家解决了如何使电力市场和现有基础设施无缝衔接运作的难题。

这是全球层面的能源挑战,我相信中国和国际能源署一起努力,能够而且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在特高压输电等领域,中国领先世界,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能通过向中国学习受益。在其它领域,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经验可为中国提供借鉴。

在能源安全这一核心领域, 我们也有很强的兴趣交汇。中国正处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的进程中。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这种全球贸易格局的转变将同时带来了新的脆弱性和风险,意味着需要重新评估石油安全形势,以及如何最好地实现政策目标。
在国际能源署,我们有多年前制定并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缓解石油供应中断带来的危害。这些工具中最知名的就是我们的战略油储备制度。当发生严重的供应中断时,比如我刚才提到的科威特遭到入侵和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破坏时,国际能源署可以建议并协调释放石油应急储备。

我们的目标是保障市场供应,从而缓解价格上涨导致的经济损失。随着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明智的决定,并正在建立本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国际能源署和我们的成员国强烈支持这种做法,因为这一举措增强了 中国和世界的能源安全。但是,仅仅拥有石油储备是不够的;如果每个国家的储备都能够有效地应对全球石油供应中断,还需要有一些机制来协调释放储备。

我认为,国际能源署石油供应安全系统不仅应当下大力气维护已有参与方,还需要逐步扩大范围,以反映全球原油需求重心的转移。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在国际能源署的框架下为中国腾挪出空间,以维护和扩大集体能源安全利益。

我们还准备好为中国在重要的全球能源讨论中提供建设性观点支持。明年中国将担任G20轮值主席国,在这个位置上,中国将有机会提出雄心勃勃的能源议程。在G20已经同意的其它能源议题之外,对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全球能源治理和能源贫困等议题的讨论都将使全世界在中国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受益。
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将使世界各国受益。如果中国和国际能源署可以共同努力,全世界将会获益。这是我设想的国际能源署与时俱进愿景的核心所在。作为该愿景的一部分,在座诸位请放心,我有决心探索每一个机会,去建立国际能源署和中国之间更加密切、更加牢固、制度化的合作纽带。这需要灵活性和认真讨论,但只要有关各方都能拿出诚意深化合作,我们肯定能找到实现双边关系重大突破的合适路径。
 

法提赫·比罗尔博士9月9日于中国社科院演讲的缩减版。全篇演讲请点击链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