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2008年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启示

国际经济稳定性和能源安全受到的威胁在不断增加,这就对中国现行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高风就此谈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中文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多事之秋”,这些事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政治、经济发展战略、能源安全政策,在如何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方面,也给了我们启迪。在我看来,下面列举的这几件大事,对中国如何思考气候变化问题特别有意义。2009是世界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一年,思考这些问题恰逢其时。

世界油价波动与索马里海盗

世界油价波动与索马里海盗这两件似乎不沾边的事,以及2008年初中国南方的冻雨灾害,凸显了中国能源基础的脆弱性。国际金融炒家、海盗和老天爷能轻而易举地威胁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中国能源供应的脆弱性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大的改观。

世界油价的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会持续。一小撮国际炒家把世界经济玩弄于股掌之间,各国政府对此一筹莫展。再看保持海上油路畅通问题,事实上全世界都在搭美国的便车,世界其他各国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具备长期维持海军远洋巡航和作战的能力,中国是否具备这样的意愿更是问题。去年底,索马里海盗问题突出,12月18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刘建超回答记者提问时,相信中国的“振华4”号货轮“会非常机智地采取各种方式与海盗周旋”,“等待有关的救援行动”。所谓的“周旋”,据媒体报道,就是锁住舱门,不让海盗进船舱。中国船只也曾使用燃烧瓶同海盗对打。到了12月20日,中国终于宣布派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但这一任务只为期三个月,将来怎么办?中国去年有1300多艘次商船通过这一海域,平均每天3、4艘。据欧派克11月石油市场月报,中国约80%的海外石油供应要经过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而俄罗斯的份额只占6%。

启示一:结论是明摆着的。除了继续搭美国的便车,自己尽可能加强海军建设之外,我们得老老实实向德国和日本学习,以最少的消耗生产最多的财富。一个只能靠船员把自己锁在船舱里与海盗周旋的国家,是没有多少本钱来谈论其他选择的。当然,自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来,中国已经开始向这条道路迈进,索马里海盗只不过为中国的这一决策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新佐证。

全球经济危机与各国政府的大手笔救市

全球金融海啸还没见底,我们就已经见识了传说中的“国家破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大手笔救市计划,中国政府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也获得了广泛热评。不过,经济危机总是短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危机中吸取教训,提高经济素质,不会在下次危机中被击倒。

中国政府的4万亿投入不算少,但如果不能建立起经济持续活跃的增长机制,仅仅依靠见招拆招式的调控,至多解决表面问题。过去30年间,中国凭借“全民补贴生产”的增长模式取得了超高速增长,但宏观经济风险不断累积,经济内外失衡。一方面,人为压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使投资冲动与出口的过度增长相当严重,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及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这种“杀鸡取卵”的经济增长方式,恶化了资源供给条件,破坏了脆弱的环境承载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加上收入分配格局向政府和企业(主要是国企)倾斜,可供民众分配的最终财富不多,内需不足一直难有实质性改观。可是人民血汗换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却由着美国人去花,还被保尔森、伯南克之流倒打一耙。照这种“国富民穷”的路子走下去,中国要想躲避“拉美困境”也难。难怪《远东经济评论》说,此次经济危机为中美两种经济模式的共生敲响了丧钟。

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很难走出困境;没有新兴产业,就不会出现另一个30年中国奇迹。去年12月中国政府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显示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正成为政府核心目标。如何解决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使其真正“民富国强”,对中国政治、经济的长治久安具有战略意义,因此不仅仅是4万亿怎么花的问题。

启示二:环顾世界,有哪一个国际制度有助于中国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呢?世界贸易制度难担此重任,但气候变化制度有这个潜力。说它只是“潜力”,因为气候变化谈判正处在十字路口。如果未来的气候变化制度引导世界走向低碳经济,建立起高科技的清洁能源体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它就有可能促进中国经济战略转型。 

中西媒体大战与中国成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 

2008年因为奥运火炬传递,中国民间网络媒体与西方媒体间展开大战,这表明中国在解决了挨打和挨饿问题后,正面临挨骂问题。2008年中国成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后,又多了一项挨骂的由头。在媒体大战中,中国官方媒体缺乏公信力,在公共关系上表现出无措与低能。中国今后应加强公关领域的制度创新,提高操作技巧。 

启示三:2007年,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宣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又在2008年发布节能减排白皮书,公布了中国节能减排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理解和肯定。不过,如何在公共关系方面支持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世界经济深陷危机告诉我们,以美国消费模式为发动机的世界经济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但世界新的经济发动机在哪里?在前不久结束的达沃斯论坛上,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经济危机不但不能成为延缓气候变化谈判的理由,反而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大机遇。可见,世界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政策得当,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就不是负担,它们可以同时成为面向未来的机会和应对危机的手段。世界需要改造高碳的能源基础,实现低碳经济,这是个触手可及的机会。世界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创新,包括发展理念、体制和模式方面的创新,而世界气候变化谈判就为这种创新提供了一个窗口。为此,世界有理由对气候变化谈判的成功有所期待。  

 
作者简介:高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法律部主任
 

首页图片由摄random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