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奥巴马绿色经济战略及中美合作前景

奥巴马总统正在采取大胆举措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 牛纪涛在文章中认为,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将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 en
  • 中文

大选获胜两个月来,奥巴马在积极兑现竞选期间做出的环境与能源方面承诺。他提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为能源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翰·霍尔德伦为总统科技顾问,凸显出新政府发展清洁新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就职一周内,奥巴马即马不停蹄地签署两份总统备忘录,责令交通部为汽车制造商2011年推出的车型制定更高的节能标准,要求环保署允许加州对机动车辆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比联邦政府更严格的标准。与此同时,奥巴马正在推动国会通过825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包含2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免税,320亿美元用于升级电网促进清洁能源利用,160亿美元用于降低公共建筑能耗。当然,奥巴马政府何时能推动国会通过涵盖整个经济的二氧化碳限额与贸易制度尚不得而知,但新政府已经在大力矫正布什政府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美国环境与能源政策调整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或将对中国发展战略产生积极影响。中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成败。环境与能源可能将成为决定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新领域。

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体系崩溃,伊拉克战争使美不堪军事和财政重负,美负责任领导者的形象跌到历史低点。这一切使环境似乎不会成为新总统关注重点,但现在恰恰是将环境与能源做为美核心议题的关键时刻。突出“绿色”,奥巴马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重塑美负责任的领导者形象。同时,这也将给中国和美国带来共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机会,加强两国政治经济关系。

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奥巴马竞选能源与环境政策的基石。奥巴马计划包括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在整个经济领域实施限额与贸易机制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积极投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当然,面对日益恶化的金融危机,有人质疑1500亿美元的计划能否得以实施。但计划已包含了产生资金的机制,至少可担负建设绿色经济部分投资费用。

奥巴马计划呼吁通过整个经济领域的温室气体限额和贸易体系,鼓励企业创新,寻找新技术和新措施高效减排温室气体。新政府将会推动国会尽快通过有关法案。拍卖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的收入可以在10年内为清洁能源技术持续提供1500亿美元资金。

奥巴马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保证美国内的环境和能源变革的同时,促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奥巴马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挑战。他在9月给中国美国商会撰文称长久以来,美中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相互指责,以推卸自己行动不够的责任。确实,美国因退出1997《京都议定书》,在2007年底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表现不佳,广受指责。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随着美新政府重新执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权,中国将面临国际上要求中国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的压力。

能源与气候变化或将成为主导中美未来关系的新领域。中美几乎消耗世界一半的能源,排放近一半的温室气体。推动能源变革,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都事关两国重大利益。煤炭是温室气体排放底主要来源之一。两国都需要降低对煤炭的依赖,煤电占中国发电量的78%,美国占50%。同样,在交通领域,美国占世界石油消费的25%,其中60%用于交通。国际能源组织预计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从五千多万辆增长到2030年的两亿五千万辆。20082月份的《科学》杂志预计,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3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会达到80亿吨。

虽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步子不大,但也做了积极努力。尤其近年来,中国政府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面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压力,中国设定了在20062010年间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重占一次能源比重由7.5%提升到15%。同时,中央政府规定若能耗与环保目标不能实现,地方官员将担负相应责任。在一系列政策主导下,去年一年,几百座低效的小煤电锅炉关闭。清洁能源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去年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首位,风电的快速扩张也让国家能源局长张国宝预测中国几年内将成为世界风电第一大国。

中国能源和环境政策的发展有力地证明:针对中国阻碍减缓气候变化的指责(常常是美国政客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一个德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去年的一份研究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表现超过美国。这项研依据气候变化政策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水平和效率,对全球56个排放大国排名,将美国排在55位,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最近,美中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努力,但仍面临严峻挑战。正如奥巴马所言,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美中应以此为契机,建立更为密切的伙伴关系。

 

下文发表于《中国安全》(2008年秋季版)。

牛纪涛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他曾任职于中国外交部,也曾作为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在“绿色和平”工作。

 首页图片Pete Souza/White House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