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观察:气候生育担忧正在中国年轻人中浮现

生育意愿和选择受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气候变化在其中的角色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观察到,气候生育担忧正在中国年轻人中浮现。
  • en
  • 中文
<p>2021年7月,一场罕见特大暴雨席卷了河南,郑州市三天的降雨量接近往年全年。图片来源:Aly Song / Alamy</p>

2021年7月,一场罕见特大暴雨席卷了河南,郑州市三天的降雨量接近往年全年。图片来源:Aly Song / Alamy

“如果以后有了孩子,很爱他/她,同时世界又在一点一点变糟糕…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后悔,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

– 紫萱,26岁,不确定是否要孩子

“其实我的父辈都受到了工业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的对人健康的影响,我选择了逃离我的家乡,但是如果说局部的环境破坏人还可以通过迁移来避免,但是气候变化则是全球性的,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 陈峰,40岁,一个孩子的父亲

“气候变化会增加育儿难度。生育选择取决于经济和安全,但气候变化对这两者都有重要影响。”上海市民王强今年38岁,他在一次问卷调查中表示希望未来想要孩子,但气候变化给他带了担忧。

近年来,生育气候担忧这个概念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引发公众的讨论和学者的关注。生育气候担忧(reproductive climate concerns)指的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生育或领养孩子的担忧。它是环境生育担忧(eco-reproductive concerns)中的一种,后者包括更广泛的可能影响个人生育计划和决定的环境担忧,比如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崩溃、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正义等。生育气候担忧不仅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被广为讨论,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菲律宾、巴西的年轻人中也开始浮现。2021年,一项由英国巴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发起,涵盖十个国家超过10,000个年轻人的调研结果显示,气候危机给年轻人带来了严重的情绪困扰,其中,41%的年轻人对于生育小孩感到犹豫。

我们观察到,生育气候担忧在中国年轻人中也渐渐浮现。2020年底,我们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173位关心或担忧气候变化的年轻人进行了调研。受访者以21岁至35岁的城市居民和女性为主,大部分受到过本科或以上教育,其中五分之一已经为人父母。虽然样本数有限,但这项研究意在探讨气候变化和生育选择之间多重的关联和双向影响,并试图了解中国年轻人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讨论和行动。

气候变化下的多重担忧

今年1月,中国气象局表示, 2022年中国气候异常显著、极端事件频发。一方面,夏季高温过程创历史之最,一方面秋季寒潮频袭;全国降水总体偏少的同时,暴雨过程频繁,华南、东北雨涝灾害重。仅在最近两年内,中国就见证了2021年夏天河南的特大暴雨,2022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持续热浪,以及长江流域历史性的大规模干旱

气候变化将加剧空气污染、疾病疫情、干旱、洪水、冰川融化等,生育气候担忧正是基于人们对未来的认知和预期。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将近30%的受访者表示“很担忧”或“极其担忧”子女或可能拥有的子女所要目睹或经历的气候影响。 34.1%的受访者表示气候变化是影响他们生育选择的“主要因素”,61.8%表示气候变化是影响生育选择的“次要因素”,只有3.4%选择了气候变化对生育选择“完全没有影响”。相比于生育孩子对环境的影响,调研参与者更担忧孩子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年轻人的生育气候担忧主要表现在未来居住环境的恶化,对身心健康的威胁,以及间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这三个方面。首先,受访者担心未来的气候和生态变化会让他们子女的世界越来越不宜居。比如,一位23岁的研究生表示,“(未来的)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我)不想让孩子生活在热浪或严寒或没有太阳的日子。”另一位来自上海的受访者说,“对于生育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降低,可以去不断探索。但是未来我的孩子将要面临很大的气候危机和环境变化,我对其能否适应这样一种社会,以及能否逃脱因为环境污染而带来健康上的疾病而担忧。”

第二层担忧是气候变化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乃至生育能力)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当描述孩子在未来可能经历的气候灾难时,很多受访者提到了环境污染对自己以及上一辈的切身影响。来自成都的陈峰(40岁)说,“其实我的父辈都受到了工业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的对人健康的影响,我选择了逃离我的家乡,但是如果说局部的环境破坏人还可以通过迁移来避免,但是气候变化则是全球性的,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对不少受访者来说,环境污染仍是眼下的问题或者不久前的记忆,因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退化让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心怀恐惧和忧虑。想到孩子的未来时,张勇(30岁来自广东的公务员)担心“气温上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链失衡,未知的病毒,疾病接踵而来。”

Image taken with a drone: People walk on the exposed banks due to low water levels caused by drough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2022年夏天破纪录的热浪中,长江武汉段出现了河床、滩涂裸露的景象。图片来源: Ren Yong / Alamy

一些受访者还担忧气候变化会制造或加剧社会和政治危机。子龙,一位31岁的父亲和咨询师写道:“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如生物多样性影响,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和可能引发的国家间冲突,有可能对我的子女一代带来影响。”一位来自北京的大学生认为,在气候变化的未来,“国际地缘政治冲突越来越激烈,关于环境危机引发的疾病、资源匮乏问题可能会成为冲突爆发的核心。”换而言之,气候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成为养育孩子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部分受访者表示在生态、健康、社会的多重危机之下,很难负责任地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来。26岁的紫萱说,“如果以后有了孩子,很爱ta,同时世界又在一点一点变糟糕…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后悔,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在影响力投资领域工作的子瑜(27岁)写道:“孩子也许会让人生完整,但是这是自己的人生,那孩子呢?如果我们把孩子生下来带给他们的是战争,灾难,疾病和社会很多未知的威胁和风险,我们应该再思索。包括作为一个关注气候变化和在气候变化领域工作的人,如果我都不能以身作则来为减排做贡献,那世界还有多少希望呢?”

对2050年的想象

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情景与国家的减排速度和适应措施密切相关,然而全球的现状不容乐观。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估计,目前各国政府的减排计划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在2100年上升2.4至2.6摄氏度,远高于七年前在巴黎设定的1.5摄氏度的安全上限。

问卷通过一个开放式问题来了解受访者对未来的预期:“您认为2050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在2020年收集到的138个有效的回答中, 28.3%的描述是正面的,22.5%是混合或者中性的,而49.3%的描述是以负面为主的。很多正面的描述提到了科技发展、政策改变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一位来自云南的疾控检疫工作者写道:“经济飞速发展,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动化设备化;社会高度文明,大家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质;更多的是人工打造的环境,而非自然环境。”混合或中性的回答中同时包括了积极和消极的元素。“不发达的城市面临污染和废弃问题,发达城市已经进行了清洁能源改造,进入绿色发展阶段,”一位31岁来自深圳的咨询师描述到。

另一些描述则较为负面。38岁的上海咨询师陈燕萍描述了一幅赛博朋克的未来图景:“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了吧,贫富不均的情况进一步拉大,老龄化情况非常严重,世界政治形势不稳定,对资源的掠夺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环境污染严重,各种人工的防护措施使用比较普遍,生物灭绝事件加剧。”艾玛,27岁的投资人,描绘了危机情况下社会发生巨变的可能:“2050年气候变化应该会变成世界最关注的主体,我想到那时世界的人口应该已经减少了很多,经济会收到极大的影响由于越来越多的灾难和气候变化难民。我总是想象那时的世界应该是燃烧状的。社会和生活方式应该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人们的关注点也许就行手机和社交网路上不得不转移到真实社会。”

个人可能采取什么行动?

气候变化并非是影响中国年轻人生育选择的首要因素。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育儿时间、资源以及家庭收入是决定他们是否要孩子、要几个孩子的重要因素。仅有22%的受访者选择了环境污染,15.6%选择了气候变化。

然而,气候变化可能会通过影响其它社会、经济和健康因素,从而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育考量和选择。35岁的上海人力资源经理评论道,“我觉得与其说是选择,可能再往前看一步,气候变化是否对生育有影响?生活在魔都,作息不够规律、缺少锻炼、压力过大、环境问题、高龄结婚都导致了生育难题。”

换言之,气候变化忧虑和生育选择之间存在多重的关联和双向的影响,并且这些关联可能随着时间而增强。28岁的可持续发展咨询师芸希说,“环境因素对我而言是有一定影响的,目前我(对于要不要小孩)的态度是‘静观其变’,我其实会有隐隐不安的觉得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是会见证地球得癌症的,我不想留给孩子一个这样的生存环境,也不希望更多的熊孩子留给地球。”另一方面,生育选择本身也可能影响人们对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的行为。“生了宝宝以后,的确会为下一代考虑,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让生态能保持现状,不要变得更糟。”一位29岁的创业者写道。

虽然气候变化是很多受访者生育选择的考虑因素,很少有受访者认为不要或少要孩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相比于个人行为,国家和企业的行为有更大的气候影响,并且应为气候变化承担责任。如一位22岁的学生所说:“孩子作为一个并不富裕的个体,相比起大工业、宏观政策影响等,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是微不足道的。”当受访者被询问谁最应该为气候变化承担责任时,超过60%人把“政府”排在第一位,超过40%的人把“企业”排在第二位,只有15%和12%的人把个人排在第一或第二位。

在个体层面认为的最有效的气候行动中,将近一半的人选择了“回收和减少浪费”,不到三人之一的人选择了“购买碳足迹更小的产品”或“饮食改变”,大概五分之一的人选择了“通过自己的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或者“节能电器”。相比之下,只有3.4%的受访者选择了“拥有一个更小的家庭”。

虽然政府和企业被普遍认为是气候变化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但青年人并没有放弃个体的能动性。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以及随之而来的生育气候担忧,他们从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探寻着可持续生活的定义和不同未来的可能性。自上而下的系统改变和自下而上的个人行动如何能合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人类世的重要课题,也是会直接影响未来一代人生存状况的共同抉择。

注:文中提到受访者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