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塞尔维亚环保组织可再生能源与环境监管研究所(Renewables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Institute,简称RERI)对该国国家电力公司EPS提起诉讼,指责其燃煤电厂的有毒污染物威胁塞尔维亚和周边国家居民安全。
RERI法律专家赫里斯蒂娜·伏伊伏迪奇(Hristina Vojvodić)表示:“塞尔维亚的火电厂是欧洲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源之一。2018年和2019年,EPS旗下有十家热电厂的排放量超过国家排放标准的六倍。”
2006年,塞尔维亚批准了《能源共同体条约》(Energy Community Treaty)。该条约致力于将欧盟能源市场拓展到南欧和东欧的邻国。2018年,塞尔维亚被要求实施国家减排计划(NERP),限制污染物排放,主要是限制来自燃煤电厂的污染物。能源共同体成员国预计还会逐步实现脱碳、去煤,并加快清洁能源转型。
然而,塞尔维亚却并没有停止建设和规划新的燃煤电厂,并且对一座褐煤矿进行了扩建。这些具有负面环境影响的项目由中国资助并由中国企业负责建设。有人认为,此类贷款延误了塞尔维亚淘汰煤电的时机,也有悖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煤炭:塞尔维亚的主要燃料
塞尔维亚2012年成为欧盟候选成员国以来,一路走得并不顺利。目前,褐煤满足了塞尔维亚大约70%的电力需求。RERI项目负责人米尔科·波波维奇(Mirko Popović)说:“塞尔维亚对煤炭有一种狂热的崇拜。”该国的燃煤电厂设备老旧、污染严重,有些甚至是在上世纪五六十时年代建设的。因此,现代化、相对清洁的新建电厂自然受到欢迎。
科卢巴拉B号(Kolubara B)项目位于首都贝尔格莱德附近,预计今年开工。30年前的南斯拉夫解体导致项目停工。2014年,受低碳转型影响,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也撤出了这个项目。2018年,塞尔维亚矿业和能源部长宣布,该项目技术评估已经完成。2020年,塞尔维亚政府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PowerChina)签订初步协议,计划在2024年年底之前建设完成350兆瓦发电机组。科卢巴拉B号项目将取代1979年建造的同名电厂以及1969年建成的摩拉瓦(Morava)电厂。根据欧盟《工业排放指令》(Industrial Emissions Directive,简称IED),上述两家老旧电厂将于2024年退役。这项指令是为了确保大型火电厂使用最佳可行性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塞尔维亚东部波扎雷瓦茨(Požarevac)附近已经开工建设的科斯托拉克(Kostolac)燃煤电厂3号机组(Block 3)由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MEC)负责施工。201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为该项目建设及科斯托拉克盆地的德姆诺(Drmno)露天褐煤矿扩产提供了6.08亿美元的贷款,并同样包含一份与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分包合同。2021年1月德姆诺煤矿完成扩产,年产量由900万吨提升到了1200万吨。

然而到了2020年9月,一些东南欧民间组织致信欧盟,称中国国有企业在该地区的项目建设违反了欧盟环境法。他们指出,塞尔维亚现在正在运行中的中资项目,如斯梅代雷沃钢铁厂、博尔铜矿和兹雷尼亚宁轮胎厂等“均不符合欧盟污染物排放标准”。他们还指出,“大多数项目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环境影响评估,而德姆诺煤矿的扩产工程甚至没有进行任何评估。”
银行观察(Bankwatch)是一家致力于监督国际金融机构在中东欧地区活动的非政府组织。该机构东南欧问题研究员皮帕·盖洛普(Pippa Gallop)指出,甚至有些本该改善塞尔维亚环境的项目(例如科斯托拉克电厂1号和2号机组实施的脱硫系统升级)实际上也并未发挥作用。
银行观察还记录了许多违规行为。例如,在环境影响评估得出结论之前,科斯托拉项目的脱硫系统就已经在2015年开始动工建设,并在建设过半的时候才发起公众意见征询;建设许可也是公众意见征询之后才颁发的。盖洛普说:“2017年,塞尔维亚政府宣布脱硫设备投入使用。当时举行了一个仪式,但之后……什么也没有发生。直到三年后脱硫设备仍然无法正常运转。”
获利丰厚的合同
2009年8月,时任塞尔维亚总统鲍里斯·塔迪奇(Boris Tadić)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基础设施开发备忘录,中塞两国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5月,两国签署了另一份能源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2013年,时任塞尔维亚总统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Tomislav Nikolić)与习近平主席发表联合声明,两国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
两国之间的伙伴关系为塞尔维亚带来了许多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这些项目都获得了中国提供的政府贷款,并由中国国有企业负责建设。2010年至2019年间,中国对塞尔维亚的直接投资达到19亿美元。贝尔格莱德安全政策中心(Belgrade Centre for Security Policy)研究员武克·武克萨诺维奇(Vuk Vuksanović)说,“过去几年中,塞尔维亚已经成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最大的投资东道国之一。”
由于塞尔维亚对能源项目更加青睐,中国企业是否会忽视或绕过塞尔维亚认可的欧洲共同环境标准呢?武克·武克萨诺维奇认为:“中国确实为基础设施陈旧所引起的社会经济顽疾提供了快速解决方案。但其实,中国与欧盟秉承的并非同一个标准”。他指出,没有经过招投标就与中国直接达成交易,受益的是塞尔维亚的权贵阶层。“促成这类交易,吸引中国资本投资塞尔维亚,甚至是在开工仪式上剪彩,对他们来说都有好处。”
2017年,塞尔维亚政府宣布脱硫设备投入使用。但之后……什么也没有发生。直到三年后脱硫设备仍然无法正常运转。”银行观察研究员皮帕·盖洛普(Pippa Gallop)
这种“限制性贷款”(即由中国政策银行提供融资,前提是将项目承包给中国企业的做法)的对象并不仅限于塞尔维亚。德国专家乔纳斯·马德尔(Jonas Mardell)表示:“其他国家也有进出口银行。但西方的传统援助国通常反对这种‘限制性援助’。这类贷款和合同交易模式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特色。”
在欧盟,大型公共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招标,不得采用‘限制性贷款’模式。马德尔说:“私下达成这些交易并不鲜见。这或许是中国企业回避投标的通用做法,但实际上还是要取决于东道国希望为拿到贷款而做些什么。”
在塞尔维亚,由于政府中缺少反对意见,这些直接交易往往缺乏公众监督。2020年6月,执政的塞尔维亚进步党(SNS)在议会选举中获得了压倒性的62.6%的支持率。此外,媒体上也缺少不同的声音。在2020年世界新闻自由指数(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排名中,塞尔维亚位列第93位。无国界记者注意到,“针对媒体的抨击数量正在急剧上升,而官员们则越来越多地使用煽动性言论来回击记者。”
RERI的赫里斯蒂娜·伏伊伏迪奇解释说,在塞尔维亚,决策过程通常都不对外公开。“似乎项目越大,透明度就越低。”她解释称,科卢巴拉B号项目的意见征询过程几乎没有考虑民众的意见。她说:“公众意见征询的截止日期是在最后一刻才公布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公众意见是否被采纳。此外,我们也不知道科卢巴拉B号项目到底是单纯取代了老旧电厂,还是又有所扩容。”
中国在塞尔维亚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引起了欧盟方面的注意。1月,一群欧洲议会议员联名致信欧盟邻国政策和扩大事务专员(EU Commissioner for Neighbourhood and Enlargement)奥利弗·瓦尔赫里(Olivér Várhelyi),目的是“强调中国企业在塞尔维亚的几个重工业项目给当地环境带来的持续影响”。他们还指出,其中几个项目位于塞尔维亚与匈牙利、罗马尼亚两国的边境附近,任何潜在的生态影响都同样有可能威胁到其他欧盟邻国。信件认为:“因此必须确保有效降低此类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这不仅关乎塞尔维亚,也关系到整个欧洲共同体的利益。”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