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不合时宜”却难以忽视的续集

时隔十年之后,前美国副总统戈尔推出《难以忽视的真相》续集。在遍地悲观论调的当下,他却试图传递充满希望的讯息。
  • en
  • 中文
<p>戈尔在时任菲律宾塔克洛班市市长的陪同下慰问台风海燕的受众群众。图片来源:Jensen Walker</p>

戈尔在时任菲律宾塔克洛班市市长的陪同下慰问台风海燕的受众群众。图片来源:Jensen Walker

十年前,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凭借振聋发聩的《难以忽视的真相》成为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和诺贝尔和平奖双料得主。

今天,当全球气候危机一如戈尔影片的预言日益深重,当悲观论调充斥媒体头条,戈尔却带着一部传递希望的续集归来。

2006年的首部纪录片曾前所未有地引发数百万人对气候危机的关注,并推进了当代气候运动的成型。而在当下这样一个美国决定退出《巴黎协定》,连谈论气候变化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inconvenient)”的时刻,戈尔无疑希望通过《难以忽视的真相2》(以下简称“《难2》”)为下一个十年的气候行动重振旗鼓。

气候变化,从预言到现实

戈尔已经证明了他当年描述的、难以忽视的气候真相绝非危言耸听。第一部中最饱受诟病的一幕是他指出一旦海平面上升与风暴潮同时作用,911世贸中心遗址将被淹没——当时人们认为这不过是一个骇人的夸大罢了。2012年的桑迪飓风却如戈尔警告的那样,水漫911遗址。

在续集中,更多令人警醒的画面也向观众展现了过去十年中,气候危机是如何不断恶化的:戈尔亲临格陵兰岛,目睹了雅各布港冰川在热浪中爆炸式地断裂入海;他穿着雨靴与迈阿密海滩市市长走在齐膝深的积水街道中,讨论是否得抬高路面来抵御海平面上升;他访问台风海燕之后的废墟,安慰当地泣不成声的幸存者。《难2》还罕见地触及气候公平问题,最脆弱、最无助的人们饱受疾病流行,空气污染折磨,水源断流、颗粒无收的田地迫使成千上万的难民背井离乡。

戈尔认为放任气候变化并非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看到一幕幕难以忽视的真相,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禁会问我们是否还有希望——戈尔的回答是肯定的。

用事实说话过去十年中,清洁技术的进步使许多地方的风能、太阳能发电比化石能源更便宜,电动汽车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电影中戈尔访问了美国德克萨斯州乔治城(Georgetown),市长称当地是美国最“红(reddest)”(意为保守)的县里最“红”的市,而他本人也是一位保守的共和党人。然而这位市长却说转向可再生能源是“常识”,因为“向空气中排放越少越好”,而这个选择经济上也可行,因此是“情理之中”。

这个“常识”就是戈尔坚持不懈地教导人们的真相。60年代末,还是哈佛本科生的戈尔第一次听说气候变化时,他便深受震动,开始了一生抗击气候危机的征程。这段个人经历令他深信,一旦人们获得正确的信息,他们就会自然展开行动。这本身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命题,因为也有反面的观点(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认为主导人们行为的是根深蒂固的价值观(values)。一旦人们获得的事实与他们的价值观不符,人们会选择忽视事实,而非改变自己的看法。

尽管如此,戈尔却坚持践行自己“事实影响行动”的信念。十年前,在老家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农场里,戈尔第一次向50个观众演示了他著名的气候变化幻灯片,并在之后建立了非营利性组织“气候现实项目”。《难2》使用大量篇幅,展现了“气候现实项目”培养的行动者们如何使用丰富而扎实的事实材料,与社群分享气候危机的紧迫性与解决方案。比如痛失家园的台风海燕幸存者们已经成为了菲律宾当地最活跃的气候领袖。对戈尔来说,这便是希望的来源。曾经被媒体形容为抗击气候变化的孤胆英雄,已不必再孤军奋战。

恰逢其时的续集

影片最振奋人心的一幕出现在各国达成巴黎协定的历史性时刻,戈尔与各国领导人一起振臂欢呼,会场上的喜悦和希望,与此前戈尔在影片中承认“有些时候我会极为灰心……当我想到我们或许会以失败告终”的对比令人动容,令人鼓舞。

但这份希望很快就受到了时势的考验。《难2》非常巧合地于明确排斥气候科学的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第45任总统的前夜,在圣丹斯电影节举行首次试映会。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后,影片的发行商派拉蒙公司立刻更新了影片的预告片,在其中加入了这样的话语:“拯救人类是正义的,污染地球是错误的,为子孙后代带来希望是正确的事。”

《难2》已于7月28日在全美院线上映,并会在今秋登陆世界各地。下一个十年,当我们回望时这部影片时,愿戈尔传递的希望会被证明并非盲目乐观。毕竟,正如他在影片中所说:“别让任何人说服你我们将会乘着宇宙飞船去火星生活”,地球,“才是我们的家园”。(9月14日,《难以忽视的真相2》将在香港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