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国高原的“肾病”

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被誉为“高原之肾”的四川若尔盖县湿地,正面临“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现实。
  • en
  • 中文

“高原之肾”正在衰竭,沙漠化正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递增速度侵蚀这片土地。

总面积超过1.6万公顷的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拥有世界最大的泥炭沼泽湿地,同时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集水区和水源涵养地,被誉为“高原之肾”,黄河上游至少有30%的水量来自于此。

然而,这片湿地正在逐渐消失。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说:“在全县17个乡镇中,有10个受到沙漠化的侵袭,沙化面积7万多公顷,情况已是相当危急。”

失水若尔盖

现在,牧民们找水越来越困难了。“以前打两三米就可以找到水,后来要挖七八米,现在有的地方甚至要挖上十几米”,若尔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索郎夺尔基说。他在过去数年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地下水位在急剧下降后,地表的草本植物因缺水相继死亡,继而露出厚厚的黄沙层。不少地方最初只是找水困难,现在则已严重沙化。

索郎夺尔基说,麦溪乡、辖曼乡、唐克乡等地情况特别严重,最严重的地方每年沙化面积翻倍递增。“有时夏天还在的牧场,到了冬天就已经变成遍地黄沙。”他说,“越来越多的地方因为不适合放牧,牧民陆续撤离。”

1995年至今,若尔盖进行了四次沙化土地监测,首次监测只有1.6万公顷。最近一次检测是2009年,结果显示,若尔盖全县沙化土地面积7.2万公顷,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76%。  根据若尔盖县的统计数据,目前,该县受到沙化威胁的草场面积达13.5万公顷,人口近3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9%。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华表示,若尔盖真正的湿地已经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沼泽在变成草地。目前,若尔盖只有近三分之一的湿地还保持原始状态,另外三分之二已经退化。

若尔盖原有大大小小的湖泊300多个,目前已有200多个湖泊干枯,剩下的湖泊面积也严重萎缩或变成季节性湖泊。例如,麦溪乡的兴错湖原来水面469公顷,现在已不足10公顷。

“超载” 危机

作为全国五大天然牧场之一的若尔盖,现在正面临严重的草原牲畜超载。根据当地政府的统计,1953年,若尔盖县牲畜总数为33万头,2011年牲畜存栏量120万混合头,超载率高达155%。

要养活更多的牛羊,就必须有更多的草地,因此开沟放水,让沼泽变草地的做法在此长期兴盛。当年“农业学大寨”时期,曾经向沼泽要了100万亩土地,开沟380多公里,把草原上的水排到黄河。这正是导致若尔盖沙化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沼泽存在的情况下,很多草本植物,到了冬天就会倒伏、腐烂。林业局左林表示,这些腐烂的植物经过长期盘根错节堆积在一起,最后就形成泥炭,越积越厚,像海绵一般,起到蓄水作用。而所有破坏的原理都是一致的,即首先出现水位降低,湿地逐步萎缩变成草地并失去蓄水能力,缺乏水源的草地随后变成沙地。

若尔盖东连长江,西接黄河。西部泥炭沼泽湿地蓄水56亿立方米,加上湖泊草甸蓄水,若尔盖湿地蓄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是世界最大的固体高原水库,有黄河“蓄水池”之称。同时,作为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若尔盖湿地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保护,关系着黄河水系安全和区域生态稳定。

若尔盖湿地的零星治理从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四川省先后通过湿地保护工程、川西北沙化工程等,对若尔盖湿地的局部地区进行了治理,通过填堵排水沟、提高湖泊水位等措施,恢复了部分湿地。但,载畜量过高,也给沼泽的恢复带来了难题。

索郎夺尔基说,目前草场基本都分割到户,因此在治理时必须征得拥有其经营权的牧民同意。“然而一旦填沟堵渠实施,沼泽恢复,牧民的放牧区域就会减少。因此想要大规模实施填沟堵渠措施非常困难,基本上每年只能完成几公里。”他说。

治沙工程同样受畜牧超载影响。有牧民看到通过沙障固沙后刚长出的稀疏的牧草,就直接赶牛羊进去吃。围上铁丝网保护,又出现铁丝被剪、牛羊照入的情况。

索郎夺尔基说:“根据我们的治理经验,治理后的沙地通常要三年左右才能恢复正常,由于地广人稀,管护特别困难,因人为破坏围栏并导致治理成效受损的现象时有发生。”

保护之难

在左林看来,多年的治理避免不了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现实。

“2004年到2007年,全县完成治理的各类沙漠化土地不到2000公顷,仅占这期间新增各类沙漠化土地的4.58%。”他说,因为后期维护持续投入不足,部分已治理的沙地还面临二次破坏。

四川省林业厅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顾海军曾多次对外表示,现有的若尔盖湿地保护,仍缺乏一个长远的、持续的工程或者项目的支撑。

顾海军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除了缺乏长远的项目支撑,治理若尔盖湿地沙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要治理好若尔盖湿地大约需要四五十亿元的资金,仅仅将湿地中800多公里的沟壑填平,就需要十多亿元的资金。而若尔盖全县一年财政收入也才2000万元,连维护政府基本运转,都显得捉襟见肘。

2012年7月21日至24日,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专门成立调研组赴四川若尔盖湿地开展工作。调研组认为,尽快启动并落实《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采取综合性措施,全方位、多途径开展湿地保护与沙化治理,是若尔盖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邓海,《新世纪周刊》记者

原文载于2012年8月13日《新世纪周刊》 2012年第32期

图片来源:funfunny 可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