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国大学生竞逐低碳能源集成解决方案

中文

张迎迎: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助理编辑。

7月5日,我参加了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CDM Club)组织的“新奥杯”第二届低碳能源集成解决方案竞赛(Rework China2.0)的决赛和颁奖典礼,深刻感受到中国大学生为清洁发展设计创新解决方案的热情。

大约90个作品参加了这次竞赛,内容涉及清洁能源的生产与利用、碳减排技术、低碳减排技术、能源管理、生态社区等各种热点领域的创新低碳解决方案。

决赛入围作品中不乏对节能技术、减排方法、清洁能源开发的探讨和实验。比如华南理工大学传热与节能科研团队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节能技术及其优化”项目,讨论了利用相变材料和脉动热管延长动力电池循环寿命的可行性。以及中南大学绿环创新团队设计的新型节能环保空气净化装置,使用太阳能为装置提供电源,并利用热泳效应实现对小颗粒物(PM2.5)的吸收。

另外,在生态社区与可持续发展版块,几个作品分别展示了基于地域特色的低碳建筑设计和海上漂浮生态建筑设计和节能方案。在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版块,2个参赛作品分别介绍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和微藻产油的实验。而上海交通大学的参赛作品“绿色无人智能船舶”更是引来嘉宾评委、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博士的称赞。最终获得特别奖的参赛作品是同济大学的“高-企节能解决方案——高校VER项目服务”,它试图利用碳交易市场机制来激励高校积极参与低碳节能。

总的来说,这些参赛作品都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紧扣能源领域的最受关注的问题,从专业和技术角度提出一些解决方案。然而,就像评委之一、新奥集团总工程师薛智先生指出的那样,这些作品依然存在着与市场结合不足、投资成本分析粗放、与同行业同类型产品比较不过等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饶戎副教授在肯定这次活动的同时,也提出了细化参赛作品的技术领域、设计规范化等建议。 

 

此文由能源基金会与中外对话合作的“绿色发展”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