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全球气候政治中的民间参与

公民社会在全球气候政策中的作用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即使“发动群众”的工作未必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这种形式不可或缺,必须持之以恒。陈冀俍报道。
中文

NGO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民间社会刚刚重新浮现的中国,对公民社会、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这些词汇一知半解的中国人,对NGO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到底能发生什么作用,还是很难理解的。人们会质疑:NGO参与这样的会议,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长途飞行),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京都议定书整体减排量这么少;几大主要排放国都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责任;谈判一年年以乌龟般的速度推进;国家之间的核心分歧没有缩小反而看起来在增大……从这些来看,NGO的工作到底有没有用?

全球政治的民间参与,从原理上看和本地社会环境问题的公众参与是一样的。在哥本哈根大会的第二周,绝大部分NGO被排斥在会场之外。有人在会场留了这么张条子:“你怎么可以在我们缺席的时候做出关于我们的决定?”公民社会的参与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一个问题,只有通过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讨论,才有可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国的NGO在怒江保护、垃圾管理等问题上的积极参与,也是基于同样的信念。

在环境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是永远没办法自己出席的,就是尚未出生的人们和即将灭绝的物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活跃在WTO谈判舞台上的NGO更多是在推动代内公平,而在全球气候谈判中,NGO需要在守住代内公平底线的同时,为将来的世代说话。"你当为哑巴开口,为一切孤独的伸冤。你当开口按公义判断,为困苦和穷乏的辩屈。"《圣经》中的这句话,是对NGO事业的最好诠释。

回到气候变化谈判会场。NGO主要在做哪些工作呢?

首先,作为观察员组织,当然就是观察!NGO的人散布在所有向观察员组织开放的会上,耳朵伸长了,手指在Blackberry、Ipad或笔记本上飞快敲打,即时的消息(也包括各种小道消息)在email群组、twitter上飞快传播。即使有些会议是不向观察员组织开放的,在政府代表团中也有NGO的线人。(NGO在公开场合遇到线人,也会装作不认识的样子。)

第二,示威活动。这类活动可能是一些大的环保(例如WWF和绿色和平)组织的,也有可能是一些机构的联盟(例如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AN,、全球气候行动联盟GCCA)组织的,通过吸引媒体眼球发出自己声音。

第三,NGO出版谈判评论简报、召开新闻发布会,即时对谈判形势进行反馈,供媒体引用。大的机构也会有专门的媒体官员、发言人和官方博客来给媒体喂食。媒体的影响会延伸到公众,公众的关注则会对政府形成压力(当然是在那些在乎公众压力的国家)。

第四,智库型的NGO常常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边会(Side event)的形式发布,题目本身比较热门,智库自己也比较有名,再能找到几个有名声的演讲者,其传播效果非常好。虽然不是直接影响谈判进程,也是一个讨论平台和理念渗透的过程。

第五,游说。一些资深的NGO和智库在各国国内政治中有悠久的游说传统,与政府建立起了信任和合作关系,他们不仅不断地用自己的研究报告试图推动政府接受自己的观点,在谈判会场,他们更会直接与政府代表团见面,针对谈判开展讨论。很希望中国NGO也能有这一天。

第六,民间外交。来自不同国家的NGO在会场相遇,这是很好的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合作的机会。国家间的信任缺乏是谈判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之一,民间的信任与合作是推动政府间信任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比较大的非政府组织可以多条战线同时作战,比较小的组织就会选择参加到一些比较大的NGO网络中与其他机构开展协作。除了CAN和GCCA,还有去气候正义网络CJN,青年网络YOUNGO等等。虽然都是NGO,但是不同机构之间其实价值取向和观点都不尽相同。比如CAN会比较强调条约对于环境的有效性(可能因为其起源于环境NGO);而CJN更偏重谈判的公平性(可能因为其中更多是关注发展与公平的机构)。有些机构同时处于两个网络,又有些机构不属于任何一个网络却与所有的网络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不同的NGO对于自身的谈判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本哈根之前NGO风起云涌的活动给谈判施压,同时试图捧杀美国政府,结果搞得大家神经紧绷,在谈判桌上剑拔弩张。坎昆会议没有那么大的舆论压力,反而可以让谈判官员有更大的空间。也有人认为坎昆会议公众参与减少,不是好事。把会场分为三处,“别有用心”把NGO活动和谈判分开,明显是利于谈判官员,可能是墨西哥政府有意为之。

我问了几位其他国家NGO的同事,他们的想法其实是比较一致,NGO的主战场,还是在自己国家内做好“发动群众”的工作,只有公众意识改变到足以影响政治家的政治前途的时候,政治家才敢于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因为只有内政的变化才能导致外交的变化。“发动群众”(老外叫campaigning)的工作包括了大量的脏活累活,需要持之以恒的忍耐,韧性与张力。“群众工作”做得越深入,NGO在谈判现场的说话才更响亮,工作才更有意义,更有效果。

 

陈冀俍(Julian Chen),伯尔基金会北京办公室项目官员。

图片为坎昆气候大会期间的游行活动,图片来自乐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