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后坎昆时代:暂时的和谐与潜在的冲突

  • en
  • 中文

作者:帕特里克·施罗德,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民促会)、中国公民气候行动网络国际顾问

所谓的“坎昆协议”,是在两周坎昆气候峰会落幕时,各方在12月11早晨最终达成的一份妥协。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妥协。好比玻利维亚大使巴勃罗·索伦,是唯一反对这一决议的国家代表,他反复声明这一结果并未全体意见一致。最终,玻利维亚的反对声,先后被两个工作组的主席以及墨西哥大会主席埃斯皮诺萨强行落槌通过了。玻利维亚决定将这一问题诉诸国际法庭,起诉该决定违反了联合国全票通过的原则。

以往,联合国的权威来源于它是唯一保证全体参与,程序公平,并给所有国家平等发言权的全球论坛。然后,哥本哈根的失败改变了这一点。通过达成坎昆协议,联合国似乎重塑了其权威,证明它有能力实现成果。相较哥本哈根,坎昆会议的整个流程和气氛确实都大大改善,变得更为透明包容,也在最后时刻成功扭转危机。坎昆协议被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盛赞,称其重塑多边主义的信心,并为明年南非达成一揽子协议铺平道路。

但是违反全票通过原则依然惹来激烈讨论。虽然玻利维亚因其不切实际的抱负遭受批评,但它对这一糟糕协议的否决也却理由充分。玻利维亚认为协议条款不足以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目标,无法防止对气候系统灾难性的干扰,同时实现全球公平,这一观点本身值得认真对待。在哥查班巴气候会议成果的基础上,玻利维亚强调环境诚信,并代表了原住民人群和被边缘化组织的利益,这群人的利益在会谈中大都被忽略。可以预见,联合国的气候程序在世界南方国家中将进一步失去信任。

中国非政府组织

坎昆可以视为中国NGO进一步崛起的象征,不仅仅作为观察员,更是活跃的参与者。在他们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网络的交流中,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开始在全球的公民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国的NGO们准备了一份针对气候变化立场的报告,但是不少人都发现,报告立场与中国政府的立场非常接近,有些人甚至暗示中国的NGO其实是政府的喉舌。然而,这是对中国政府和NGO之间复杂关系演化的一种误解。举例来说,中美NGO之间刚签署了长期合作行动协议,这是在经历了哥本哈根和天津因为中美对峙而导致会谈失败后的积极举措,双方同意将“敦促两国政府与所有国家一起,通过寻找共同利益并负责任地协作,为这个星球的当代和子孙找到应对气候变化及时、有效、长期的解决方案。”

迈向第17次缔约方大会

很多观察员将坎昆的成果称为“救生航线”,既没有突破,也没有完全失败,不过是通过一系列决定让明年在德班和南非的会谈得以延续。但至少,这次有三个困难的政治问题没有涉及:

第一,是科学要求的减排目标和哥本哈根承诺间的巨大鸿沟:目前承诺的减排量依然会使全球气温上升到2.6-4摄氏度。

第二,是京都议定书的延长问题:第一承诺阶段将在2012年底到期,而日本已经公开反对其延长。

第三,是明年德班峰会将会进一步强化通过 “先承诺再审核”来制定目标的思路,这将导致对各国努力要求的平均分配。

简而言之,坎昆只是短暂重塑了对多边机制的信心,但是政治可行性与科学上为避免环境破坏和气候威胁对人类提出的要求,依然存在悬而未决的矛盾。对坎昆的期望降低的同时,德班所担负的期望则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