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气候展望 不容乐观

中文

嘉宾撰稿:中外对话伦敦办公室实习生艾兰·珀西瓦尔。

国际能源机构在周一发布其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指出450ppm浓度的碳减排目标和目前实现措施之间的巨大鸿沟。450ppm是科学家们相信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内所需要的减排目标,而对于那些期望将碳排放控制在350ppm以内的人来说,这一差距则显得更加令人不安。

今年的能源展望围绕三个议题展开,即“当前政策”,“新政策”以及“450议题”。“新政策”部分对包括哥本哈根协议在内的各种努力表示乐观,但同时预测2035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仍将高于450ppm。除非这一协议能完全贯彻执行,国际能源机构相信实现这一目标机会渺茫。报告将责任归咎于去年各国没能在哥本哈根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新的全球协定。各国本应在更早阶段做出更大的承诺,如今即便各项承诺都能充分实现,在2020年以后需要的减排目标也将大幅增加且成本高昂。同时,在2030年需要的额外支出也将达到一万亿美元(大约6.64万亿人民币),比去年预测的成本更巨大。显然,哥本哈根协议带来一定改变,但还远远不够。

国际能源机构执行干事田中伸男说,中国在各项议题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他说“对于如何应对增长的化石燃料使用造成的全球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中国的策略将对整个世界造成深远的影响。”例如在“新政策”议题里提到,全球石油需求稳步增长,将在2035年达到9900万桶一天,比2009年增长了1500万桶。其中几乎一半的净增长来自中国,而那些OECD国家的需求实际减少了超过600万桶一天。

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力需求预计将会增长到目前的3倍。在未来的15年里,中国的发电量将等同于目前美国的发电量,抵消OECD国家预计在煤炭发电上实现的减排。结果是,如果想要在2010到2035年这段时间,让目前的政策真正实现450ppm温室气体浓度的减排目标,中国(32%)和美国(18%)两家就占了累积需要减排的绝大部分。

无论如何,国际能源机构预测说因为其巨大市场和对低碳能源科技的推动,中国将在降低绿色科技成本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而让全球获益。可再生能源也许会进入主流市场,但是今年的展望强调说目前强有力的政府支持仍是可再生能源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这也从中国经验中再次得到证实。报告同时警告说由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萎缩从而引发的天然气供过于求,加上美国天然气生产的迅速增长,可能会阻碍对可再生能源、清洁煤炭以及核能源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支持则变得愈加不可或缺。
 
最近,报告总结说,通过逐步减少化石燃料补贴来调正价格,削减能源需求,是在2035年实现全球450ppm这一目标唯一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是哥本哈根的失败同样昭示了在未来的气候会谈时,我们需要强有力且更有决心的目标,而最为重要的是,政府能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