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的终结?

  • en
  • 中文

由于很多需要多方认可的细节仍在磋商中,周五倍受阻挠的协议的影响要待未来方能显现,但人们的第一反应依旧是警惕和失望。首先的失望来自奥巴马总统,他将此次会议的成果归结为美国与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之间的协议。而警惕则源于人们的担心,即以公约应对气候变化形式可能就此终结。

现在一切变得明朗,即使困难重重,但更宽泛的协议已被试图引入全会审议。不可否认,这可能在管理体制上引发一些全球气候问题的后续争论。

积极的一面是,中、美国早前达成的协议已经投入执行。而另一方面,该协议的代价很可能需要更大力缓解行动。

谈判最后时刻的一大事件是某长期合作行动的工作组受到的委托,该工作组被要求提出一个新的框架,该框架旨在在2013年提出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欧盟目前担负着排放限额的法律责任,因此对欧盟来说,这是个重要的计划。但由于印度提出将退出该委托计划,德国总理默克尔没能成功为该委托辩护而不得不尴尬退出。一些欧盟官员现在害怕,废除以协定主导的、自上而下式的、具约束力的排放限额方式,可能动摇联合国多边机制运行的基础。

各国仍然可以运行各自国内的排放限额和交易机制,但很难预见此类机制能在全球范围得以大规模采纳。众多企业为投资规划而一直在征询的碳价格不太可能在近期走稳,更多对雄心勃勃减排计划的需求也不大可能满足于此类机制和协议。

为什么?据某些外交观察家称,中国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特别角色。如果哥本哈根会议意欲把美国拉入协定,2020年前中国和印度则可能将面临施行具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的压力。而中国并不希望上述情形发生,而更倾向于绕过该框架。

一个由上而下式的、囊括大幅减排目标的管理机制或将大大推动减排力度。同时,眼下最希望的看到的,还是促成一项容易达成共识的、针对多余或增值能效的以及排放蓄积总量等问题自下而上式的议事方式。当与会代表们离开贝拉中心时,不容置疑的一点是,单凭此次会议远不能达到将全球均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