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做出贡献 (第二部分)

中国作为一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有责任来减排。胡鞍钢和管清友就中国如何来达成减排进行了讨论。
  • en
  • 中文


中国有能力、有必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投资比人们的想象要小得多。根据IPCC报告,这一投资在各国大概只占到年平均GDP的0.12%,即可从2015年起遏制全球变暖趋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报告估计,为了防止碳排放量升至危险水平,到2030年前,全球每年需要支出GDP的约1.6%。从这一指标看,中国完全有财力进行长期投资。

中国第9个“五年计划”期间(1996-2000年)经济增长率为8.6%,虽然略低于长期增长潜力,但是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仅为1.1%,各类主要污染物明显下降,但2002年以来,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0.82%,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上涨为11.83%,主要污染物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经济增长过快,资源环境压力过大,代价过大。

我们设想,从2006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5-8.0%,2020年的GDP相当于2000年的4.65-4.98倍,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下降10-20%。2030年之后中国能源消费量绝对数有可能出现下降趋势,单位产出能耗减少一半;全国总用水量基本不增加,进一步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占GDP比重由1.3%提高到2.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3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3-24%。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投资领域之一是大规模植树造林。作为自然的碳汇来源,森林的减排潜力巨大。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时的8.6%,增加到目前的18.21%,2000—2005年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730万公顷,而中国年均增加森林面积405.8万公顷。全球人工林面积年均增加280万公顷,其中中国年均增加148.9万公顷,占全球人工林年均增量的53.2%

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局的数据,1999—2005年期间,中国森林固碳能力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36.42吨/公顷增加到21世纪初的 150.47吨/公顷。1980—2005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亿吨。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以上。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低碳经济既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国际压力和重要契机,也是基本方向和重要动力。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阶段,1979-2007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6%,增长23倍,但依然是典型的黑色工业发展模式,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大。2005年全国工业能源消费量为4.78亿吨标准油,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42%,远高于1990年的比重(36%),大大高于发达经济国家22%的平均比重。

中国应果断做出重大决策,加入全球减排前列,借助全球减排的国际压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世界契机,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改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本国特色产业,促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在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实现国民经济低碳化、社会消费低碳化。 

参与重大国际规则制定,为世界做出绿色贡献 

对中国而言,现在考虑问题的焦点已经不是“是否”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而是“如何”获得“话语权”,成为全球新规则的领导者之一。

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对中国来说具有巨大的国际意义,这将是中国第一次以主动和积极的身份参与涉及世界发展新格局的国际规则的谈判、博弈和制定。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伟大的崛起时代。这一崛起是以中国被动接受和遵从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既定国际规则为前提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已与以前大不相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中国现在已是全球性大国,承担着全球责任,在一系列关键的全球事务中(包括国际和平与安全,《千年发展计划》,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中国要积极参与,同联合国保持合作。

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削减温室气体是中国崛起的自我约束,也是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SO2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CO2排放国,即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过度排放让中国成为世界众矢之的。面对愈来愈大的国际压力、愈来愈突出的资源环境矛盾,中国不能在全球减排中作为被动者或挨打者,而应当成为主动者或主导者,不能作为搭车者而应成为领导者,积极主动参与新的国际规则制定,既为国家拓展发展空间,也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良好契机。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中国未来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生物能源市场、清洁煤市场、核能市场、碳交易市场、环保技术市场、低碳经济体系、低碳制成品出口国和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之一。我们主张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可以考虑对国际社会做出中长期减排承诺,承担明确的减排义务。实施分阶段、分步骤、分领域的减排目标。公开承诺减排义务将为中国创造巨大的潜在市场,而这一潜在市场现在是无法估计的。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应当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这一趋势。

布莱尔报告指出了全球减排的路线图,即:到2020 年 – 二氧化碳当量应达到峰值;到2030 年 – 年排放量应低于350 亿吨;到2050 年 – 年排放量应低于200 亿吨。

与此相对应,中国减排的路线图可以分为“三步走”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取在2020年之前,不晚于2030年,碳排放进入高峰期。

第二阶段:2020年之后,不晚于2030年,实现碳排放的大幅度下降,达到1990年的排放水平。

第三阶段:到2050年,实现碳排放总量下降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一半。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决策,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决策;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内战略决策,而是一个涉及全人类的国际战略决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积极参与减排并承诺减排义务将对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示范效应和道义感召,有利于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国际减排规则路线图的设定。可以说,中国实现绿色崛起的模式也将给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样板,树立了榜样,这本身就是中国对世界的绿色贡献。

 

 

作者简介: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管清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博士。发表于《当代亚太》2008年第4期。

 


首页图片由Addictive Picas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