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漠视气候变化:人类是无能还是愚蠢?

可再生能源-和树木-对于降低温室气体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工和单一的森林方法不能有效捕捉碳,而且会对生物多样化造成负面影响,冯永锋说。
  • en
  • 中文

一、除了温室气体,也许还有“热污染”

有很多人以“找不到证据”为理由,或者“我感觉不到变化”为理由,或者以“那都是小范围内的事”为理由,来拖延出台相应的气候变化的策略。美国科学院最近发表的报告,可能会让这些人多多少少有些失落,因为他们发现,气候变化现在是全世界科学家都在讨论的热门话题,从科学家到环境NGO,每一个与此事稍有关联的人都在忧心忡忡。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最近在全国到处演讲,向公众提醒气候变化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甚至已经造成了诸多危害。显然他的PPT是由一个智囊班子精心制作的,作为一个“信任科技型”的前国家领导人,他的手上总是不停地打出科技牌来引导世界潮流,过去的“数字地球”是因为他的推动而备受瞩目,而今天的“全球变暖”的普及和应对显然也有他的呼声。

当 所有的科学家都把矛头指向森林减少、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溜到空气中的甲烷增多的时候,可能他们忽视了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热污染”。人类大量 的使用石油和煤炭,不仅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还排放一个无形物,就是热量,不管这热量是从工厂的烟囱里排出,还是从刚刚炼好的电石体身上排出,或者 从汽车的尾气中夹带出来,他们显然也在加热我们身边的空气。它既然能使城市成为一个个热岛,那么一旦由于人口的增多和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越来越紧密,那么显然,整个地球的某一些城市带,会成为越来越大的热岛,由量变到质变,它们会悄然改变地球,因为燃烧不仅转移了有害气体,也把热量转移到了空气中,也许阿尔卑斯的雪峰,就是被它身边的城市或者大量的上山旅游者给烤化了的。

 二、能源改良方式的争论

中国已经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种种问题。中国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然而,这部法律的实施细则却存在争议,大家都认为这部法律不足以像业内所期望的那样,或已存在的“潜规则”那样“带动一个产业的兴起”,它甚至可能减缓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比如风能,它的上网电价就只是“合理利润”,而不是相对来说超常规的利润。没有了利润刺激,大量的风电企业冒着发展初期的巨大的风险,得来的可能只是冷眼和亏损,而且这还将导致产业内大量的不公正事件的发生,“投标腐败”、国产风电机组得不到支持、有愿望购买绿电的消费者无从下手,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势头。

所谓的可再生能源,其实大体主要有两类,一是风能小型水能太阳能, 这些因为自然现象而产生的能源,利用起来其实有无数的方式,可是中国目前的方式太单一,比如太阳能,热利用只知道用来洗澡,没有形成“家庭热水中心”,而 且是一家一户一个系统,没有形成整个楼宇系统或者社区系统。太阳能的热还可用来发电,可是热发电在中国几乎属于空白。其实主要你能把太阳的热量收集起来, 储存起来,或者置换成另外的能源方式,都是可以的,比如苏格兰最近在推广的“柏油路太阳能”, 就是从羊群喜欢到马路上取暖得到了启发,于是在马路下铺上水管,将热量转移到水中,再进行多样化利用。可是中国的“技术人员”,显然还停留在模仿阶段,不 敢创新,也不会针对利用进行设计,而只是亦步亦趋。太阳能光伏发电,对新材料的依赖性非常大,而中国在研制新材料方面少有突破,多半是买他国的技术和生产 线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封装。即使是传统的提纯硅技术,由于投资庞大、对技术人员的脑力要求非常高,导致国内的企业望而生畏,自然就止步不前,国内现在知名的 诸多厂商,不过就是在做打着高新技术名义的“加工厂”,技术买自他国,生产线买自他国,原料买自他国,产品甚至也销往他国。

在物理学家看来,可再生能源的零散和单薄是其利用的困境,因此,最终解决人类能源出路的是“受控核聚变”, 这里的受控显然有两层意思,一是本身对核技术能够进行控制,让其缓慢地、有秩序地按照人类的意志释放其能量,帮助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能源困境和填平危局。 二是“核技术”发展本身也是“受控”的,由于其巨大的伤害性,必须掌握在可靠的国家、可靠的人、可靠的制度之下,否则,“最好不要发展”。每一种技术都有 其负面性,不知道这样的担忧有没有道理。

三、需要大量种树,而我们却在砍树

 “让二氧化碳回到土壤中”,除了发展“碳捕捉技术”, 将其收集后深埋入地底,更合理的方式是利用生态系统将其“汇存”起来,这也是许多科学家在努力的目标。一些简单的公式能够计算出某种年龄的某种树在某种面 积下的碳汇能力,也能够计算出各种气候带下的原生天然林对碳汇的贡献,然而,地球上当前最糟糕的事情,恰恰是当我们需要树的时候,树却在大量被砍伐,当我们需要天然林的时候,大量的森林却以“植树造林”的名义被替换为人工纯林,当我们需要多年生的原始次生林的时候,大量的树木却被替换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按最理想的方式计算,在碳汇方面的能力也是“零”。

森 林除了“碳汇”,还有保持水土、降低温度的作用。当人们热衷于讨论雪山像镜子一样把能量反射回太空的时候,人们可能没想过,其实森林对太阳能量的“吸收” 和转换作用,可能比反射更为优异。把太阳的热量吸到花草树木中,总比被岩石、土壤、河流、海面、沙漠、雪峰吸引后再还给大气要强得多。

一家全球知名的环保组织前不久利用遥感技术做的监测数据证明,全球的森林面积已经少得可怜,成片的原生林只存在于极少数的地方。表面上,中国近年来的人工造林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就, 森林覆盖率按照政府的意志在年年上涨,全国公民也都有年年种树的美好记忆,但是,中国的造林方式仍旧是值得怀疑的,尤其林相单一、大面积人工林对生物多样 性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过分单一的种植方式,显然也影响了碳汇的能力。只有天然林是中国最好的选择,获得天然林的办法,不是工程造林,而是自然封育。因为 在绝大部分地区,只要你不对荒野进行干扰,它们都会在相应的气候条件下,达到最完美的“生态恢复”。

 

冯永锋:1971年生于福建建瓯县,1990年考入北京大学,入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一年,1991年-1995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就学;1995年-1998年在西藏日报工作,1998年至今在光明日报科技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