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城市自行车系统,纸上谈兵?

无论是何种发展模式,研究者普遍认为政府的支持是成败的关键。
中文

在9月22日世界无车日这天,自然之友和中外对话共同发布了《城市公共自行车调研报告》。在发布会上,亚洲城市空气清洁行动中国项目总负责人彭艳、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区高级城市交通专家方可博士、自然之友理事李波、和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副总编辑徐楠,共同探讨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现状与思考”。

包括媒体、自行车爱好者在内的数十位听众,到场参加了发布会。

此次《城市公共自行车调研报告》由中外对话与自然之友合作完成,以北京、武汉和杭州三座城市为个案,对公共自行车系统(PBS)在中国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和比较。

北京市在90年代就出现了自行车租赁行业,但直到2007年借着奥运的热力,才真正成长。但屡经波折,一直蹒跚。武汉和杭州分别采取了另外两种不同的模式。

与北京相比,杭州拥有了中国最密集的公共自行车网络,平均每100米就有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车点,一辆车平均每天能被租用5次以上。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已成习惯。

报告详尽分析了这几个城市个案的模式及其数年来的运行,并作了综述分析。

研究者普遍认为:政府的支持是成败的关键。在政府大力破冰、持续支持、将公共自行车纳入公共品建设视野的城市,往往呈现出相对平稳、可持续的趋势;而在一开始就希望让市场来唱主角的北京,人们已经看到:企业疲敝甚至难以为继,不同区块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联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挫伤了市民和企业对公共自行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