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书评:迎接大迁徙的时代

在《搬进城市》这本书里,道格•桑德尔斯赞美了那些从农村到城市中心寻找机会的新移民。而弗雷德•皮尔斯在书评里也对他们的多元性和重塑世界的伟大作用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 en
  • 中文

《搬进城市: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
道格•桑德尔斯 著
Heinemann出版公司2010年版

作为适应性最强的物种之一,人类还在行进。已经成为农民的采猎者,现在正处在从农耕向城市转化的中途。《搬进城市》一书敏锐地把握了这次“大迁徙”飞快的脚步,贫困国家的农民都在向大城市转移,我们国家也一样。从他们居住的狭窄街道上,传来了令人惊喜的消息。

带着满腔希望,这些新移民从田野搬进了“贫民窟”。尽管城市街道并不是用金子铺成的,但至少不再是尘土飞扬的露天土路。这就带来了机遇。尽管前方可能会有灾难,但城里的生活通常都会更好,更健康,更有趣,有更多上升的机会。我们应该欢迎这些新来者。

道格·桑德尔斯是一位加拿大记者,他既擅长精彩细腻的报道,又能提出深刻精辟的观点。这本书中积极乐观的文字,正是我们的未来所亟需的。同时,对于刚读过迈克·戴维斯的《布满贫民窟的星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是最好的止痛剂,那本关于城市化的大众读物中注定毁灭的宿命论实在令人沮丧。戴维斯在书里列举了无数恐怖的事实,而桑德斯则给人们带来希冀、梦想和成功。他的叙述并非根植于统计数字,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主人公都属于那20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正在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人群。

他描绘了一个“搬进城市”的世界,这里就是新移民们的归宿。它们经常被看作一个肮脏的社会大阴沟,被淘汰的人和他们的排泄物都在这里沉淀。但在桑德斯眼里,这里却是一个新机遇诞生的大熔炉。从伦敦的布里克巷到达卡的小背街,从洛杉矶新近重建的沃茨区到快速扩张的伊斯坦布尔,他发现那里并非令人不安的地方,而是充满了雄心壮志、创业精神和生机勃勃的社会组织。

这些移民并不是被动的牺牲品。他们都是机会主义者,在一个城市化的世界里进行着一场以未来为注的豪赌,他们是处于最佳而非最糟状态的人类。我们在书里认识了孟买的桑贾,他和其他三个男人都睡在水泥光地上,以便把当街头小贩挣来的微薄收入省下来寄回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家里。然后我们又认识了皮德罗,他在圣保罗的贫民窟里长大,这里曾经是黑帮的天下,仅仅十年前还是世界上最暴力的地方。现在他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享受着咖啡馆、网上冲浪,孩子们都在私立学校上学,而他居住的公寓所在的街道正是当年黑帮丢弃受害者尸体的地方。

这可能是继半个世纪前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以来,关于城市的最佳大众读物。没错,这两本书有很大的共同点:它们对人类在过度拥挤的建筑和缺乏规划的城市丛林间的雄心壮志充满乐观,并且都请求规划者帮助实现而非扼杀它们。

桑德尔斯把“高密度”的生活(用大部分规划者的话说则是“过度拥挤”)看作在搬进城市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它刺激了便宜的住房、创业的启动、人脉网络的构建和纯粹的自发性,而这一切都是迈出下一步的关键。

不过这也并不总是有效。当郊区的邻居不愿意伸出援手的时候,结果就会非常可怕。桑德尔斯指出,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革命和10年后委内瑞拉查维斯的民粹主义玻利瓦尔革命,都是由于新移民在搬进城市的要求未得到满足引发的。

但他也发现了无数成功的典型。在重庆和里约热内卢;在孟买的达拉维和卡拉奇的奥朗基等臭名昭著的贫民窟里蓬勃发展的经济;孟加拉移民在英国不断兴起,使他们能够寄钱回锡尔赫特,在村里盖起崭新的被称为“伦敦屋”的大房子。

这是城市化最后的一个百年。桑德尔斯相信,我们可以驾驭这种乐观主义,驱动这些城市的新来者,让这个最后的大迁徙成为“不断进步的动力、贫困的终结、更可持续的经济、不那么残酷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理解和接纳移民活动,在移入城市投资,用一个良好的理由来实施一些共同的人道措施。

有些人把进入城市的移民视为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象征。对此,桑德尔斯说,城市恰恰可以让那些习惯了用种田来养活大家庭的农民学会少生孩子,并让他们接受教育。搬进城市正可以使世界人口增长停止。

还有一些人对千百万穷人涌入富裕国家感到担心。对于他们,桑德尔斯则指出,我们需要这些人的技能、年轻和活力。随着欧洲原住人口的减少和老化,如果没有了巴西侍应生、厄立特里亚水果采摘者、墨西哥理发师、印度学者和菲律宾护士,情况会如何呢?

对于那些想要铲平贫民窟的人,桑德尔斯说恰恰相反,我们应该保护它。能够让理性主义者对未来感到乐观和鼓舞的书凤毛麟角,这本书却做到了。

弗雷德·皮尔斯的《人口之震》一书由“伊甸园项目”出版。

来源:https://www.guardian.co.uk

卫报新闻与传媒有限公司2010年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