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污染信息透明度排名

中文

嘉宾作者:王立德,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国环境法项目主任。

最近我们很高兴地发布了2008-09中国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这是由公共及环境研究中心(IPE)和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共同完成的。您可能还记得,PITI是评价中国113个城市环境透明度及对其进行排名的指数标准。去年夏天我们发布了评估结果报告(中文版本),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反响。

去年年底,我们了解到《中国经济时报》,一份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中文报纸,选择了PITI作为2009年十大环境事件之一,并写道:

(PITI)可以称为民间环保组织发挥对政府监督作用的典范。在这里,民间组织不再简单凭借一腔热情和对环境利益的坚守精神行事,而是借助专业力量,在法律渠道 内与政府对话。或许有些地方政府并不了解这两家机构,但评价系统的科学和严谨又让政府官员不得不重视这一结果。进步正在这里。

当然,关键问题是这些工作是否能确实有助于增加中国环境信息透明度和改善环境质量。我们看到很多城市已经提高了自身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2010年5月,公共及环境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曾与《环境保护杂志》共同赞助在山东威海举办的一个研讨会,请来50位政府官员对提高环境信息公开度进行讨论。作为08-09环境透明度最低城市之一的兰州参加了研讨会,并展示了该城市新开发的网络环境信息平台。许多城市都愿意公开讨论增加环境信息透明所面临的挑战。最近,一些城市在他们的年度公开信息报告中引用了PITI指数。例如,郑州市环保局年度报告在回应公众提问时,引用了郑州在PITI评估中的正得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其年度报告中引用PITI指数。

更重要的是,2009-10PITI评估的初步结果显示,政府办事处对环境信息要求的回应更积极了。

然而,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城市仍然不遵守公开信息条例及基本环境信息公开办法。2010年6月《法制日报》报道,在中国的《政府公开信息条例》执行两年后,环境信息公开道路上仍然有许多障碍。河北省一位政府官员指出,一些政府官员担心公开信息会导致群体性事件或上访,或者还遵循老教条,即认为公众并不需要获知政府信息。

另一份中国先锋报纸《南方周末》,给省级环保局发出29条信息请求,要求获取因违反环境条例而被行政处罚的企业名单。其中12个环保局提供了答复,而其余的则没那么合作:13个保持沉默,3个拒绝提供相关信息,1个附上了公开信息的条件。想要获取环境信息的环保组织也遭遇了类似的尴尬,而他们想要获取的信息,在其他国家都是普遍公开的。

下一步何方?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将公布2009至2010的环境信息透明指数的评估结果,而过去一年中国的环境透明工作是否取得进展就将一目了然。我们希望这一信息为他人进行自己的研究打下基础,并有助于带来更大的环境信息透明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和耶鲁大学教授已就PITI指数排名做了一些相当有趣的初步分析。他们发现:

首先,一个城市的政府财政实力是决定透明度的关键因素。建立能收集、整理和传播信息的相关机构的成本很高,资金短缺的地方政府自然不会将其优先考虑。其次,… 相比产业分散的城市,那些依靠单一产业的城市的透明度执行力明显要低。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坚信环境透明度是有效保障环境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其他工作。我们需要想办法提高透明度。通过与其他机构协同工作,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即更好的融资,避免过度打击本地企业利益等)。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透明度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我们期待着继续与中国各城市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找到最有效的前进路线。

相关链接:

 

* 去年八月,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马军和我受邀到央视9套《对话》节目,讨论关于环境信息透明指数的评估问题。

*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于2009年11月公布了一项环境信息透明指数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列表

* 自然之友将环境信息透明指数纳入其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绿皮书的年度报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