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观点:中国碳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数据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中国不仅要解决其碳市场数据真实性的问题,还迫切需要投入更多努力建立有效的监管措施,并尽可能减少其他政策因素带来的复杂影响。
  • en
  • 中文
<p>2013年,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启动。图片来源:Shen Chunchen / Alamy</p>

2013年,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启动。图片来源:Shen Chunchen / Alamy

“碳交易之父”、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创始人里查德·L·桑德尔(Richard L Sandor)最近援引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话来解释全球排放交易发展的韧性:“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一个时机已经成熟的想法。”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日益担忧,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诺采用最具成本效益的一个解决方案来减少排放—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统(ETS)。截至目前,采用碳交易机制的司法管辖区GDP占全球总GDP的55%

中国新建立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亦称“碳市场”)引起了全球极大的关注,预计将成为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这一“双碳”目标的主要工具。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它覆盖了中国40%的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0%以上。在目前能源部门的基础上,若再纳入工业部门,其规模可能会翻一番。该碳市场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建立的首个全国范围的排放交易系统。

中国的碳市场如何运作?

中国碳市场根据碳排放强度基准和企业的产出水平为每一家控排企业分配一定量的排放权。

如果企业实际排放低于配额,其多余的排放配额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如果实际排放超出额度,则必须从市场上购买配额或进行抵消。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鼓励企业减少生产活动产生的排放。

2022年7月中国全国碳市场启动整整一年。在这一年时间里,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成交额超过10亿美元。首个履约期内,2162家电力企业的履约完成率超过99%。

尽管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关键障碍,最主要的就是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

2021年7月,内蒙古一电站被发现通过篡改燃煤元素碳含量检测日期的方式对检测报告进行造假,受影响的碳配额至少100万吨,价值700万美元。被发现有类似问题的并非只有这一家企业。生态环境部因此发布通知,要求省级环境部门全面检查数据质量,并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查处。

1.94亿吨

中国全国碳市场第一年,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

一些观察人士将数据造假归咎于2019年12月宣布的首个履约期内未实测企业所使用的燃煤元素碳含量缺省值过高。这个“高限值”本意是鼓励公司提交实测数据,而不是使用这个缺省值。但因为通知的时间太晚,不仅未能在2019年推动更多企业进行检测,反而促使它们铤而走险,伪造检测报告。

更广泛的层面上,有多重因素增加了此类事件的风险。

首先是处罚。造假面临的罚款在3000到4500美元之间,与其潜在收益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企业、核查机构、检测机构和咨询公司这些不同的参与者之间对数据质量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

其次是核查。核查机构的选择由各省政府负责,且入选的往往都是本地机构,其他省份更有经验和资历的机构却被排除在外。此外,各省政府划拨的核查资金有限,对核查员的资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第三是监测和报告。相关规定和指南不够明确或详细。例如,在检测煤炭元素碳含量过程中,采样、制样等环节似乎都存在篡改的空间。  

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并在2021年12月2022年3月分别发布了旨在提高报告质量的相关指南;对存在不当行为的核查员提出了公开批评;替换了过高的元素碳含量缺省值;《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也被列入国务院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违规行为将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

提高数据质量是生态环境部2022年和2023年的工作重点,包括加快修订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的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对排放数据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建立相关系统,根据机构过去的履约表现对其进行分类,并予以相应监督;以及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中国应重新审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在监测、报告与核查方面的最佳实践。

这些都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步伐。然而,中国近期的疫情和对稳经济的强调似乎让解决数据真实性的工作更加复杂了。例如,生态环境部2022年6月发布了一份通知,对第二个履约周期内的监测、报告和核查要求进行了调整,元素碳含量年度实测月份为三个月及以上的单位,可以使用当年度已实测月份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替代缺失月份数据,而不需要按照以前的规定使用缺省值。这一调整似乎为企业留下了操作空间,让他们可以选择在使用元素碳含量较低的煤炭的月份进行实测。

一个健全的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是全国碳市场不可或缺的基础,而这需要以高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强有力的安全措施以及对违规行为的有效惩戒为支撑,从而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心,促进碳市场的扩容,并有助于获得国际支持和信任。

中国正在完善监测、报告与核查系统,确保其数据的真实性,但仍有更多工作迫切需要开展。国务院应尽快通过碳排放交易管理条例;建立完备的核查机构资质体系,确保各省核查的一致性和高质量;应提供足量的经费以充分完成核查工作;监测、报告与核查法规和指南需更加清晰、详细。中国应重新审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在监测、报告与核查方面的最佳实践,以及该领域亚洲领跑者韩国的相关系统。与此同时,应保护该系统数据的真实性,使其免受其他政策驱动因素的影响。

在碳排放交易系统早期阶段,面临数据真实性问题的不止是中国。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建立初期也曾发生过一些重大的造假案例。但欧盟很快吸取教训,建立了有效的管控措施。中国必须迅速克服这些挑战,为将更多工业部门纳入碳排放交易系统、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双碳”目标铺平道路。

翻译: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