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如何走向碳中和?

中国互联网企业自身和供应链的减排与国际同行仍有差距,而平台化的业态,又为它们的碳中和之路提出了新的任务。
中文
<p>图片来源:Alamy</p>

图片来源:Alamy

1月12日,腾讯宣布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积极响应中国政府提出的碳中和目标,用科技助力实现零排放。在中国的气候雄心迈向新高度之际,碳中和正在成为科技巨头顺应低碳经济必不可少的战略选择。

放眼国内互联网科技行业,腾讯的表态无疑走在了队伍前列。但如果从全球互联网科技行业的气候行动来看,腾讯的好消息显得姗姗来迟,气候行动的雄心与力度仍有待观察。这需要腾讯尽快宣布其具体的碳中和行动方案与细分目标,包括在2030年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目标

科技企业具有极强的低碳转型潜力,对中国企业来说,应当在扎扎实实减少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的碳排放的同时,不忘发挥平台的力量,带动整个平台生态系统的减排,在此基础上,发挥其技术赋能环保的潜力,帮助全社会追求零排放。

科技企业如何实现碳中和:100%可再生能源是关键

在关于启动碳中和规划的文宣中,腾讯打出了科技助力实现零排放的口号,着重强调了多项节能“黑科技”,包括天津数据中心的余热回收节能方案,以及即将交付的腾讯清远数据中心液冷实验室的极限PUE值将低于1.06。

什么是PUE?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是衡量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的主要指标,指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与其中IT设备总用电量的比值,PUE值越小、越接近1,表示效率越高。

近年来,数据中心行业一度被视为“电老虎”。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为1,609亿千瓦时,约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超过上海市2018年用电量。假如中国的能源结构保持现状,到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将会产生1.6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碳排放水平。

为了节省电力成本,科技巨头们执着于提升节能技术来降低能耗,但是PUE的瓶颈已经初显。根据Uptime Institute2019年针对全球624位IT经理人的问卷调查,大型数据中心的能效提升已经停滞甚至开始出现反弹趋势。2007年至2013年之间,大型数据中心的年均PUE提升超过30%(从2.5提升至1.65),而2013-2019年之间,年均PUE则几乎没有进步(维持在1.65左右)。谷歌也难逃这个现实,在经历过2013年前的快速提升后,它数据中心的年均PUE基本维持在1.10左右。

该图表显示了全球最大的624家IT公司数据中心的年均PUE值 |数据来源:Uptime Institute Global Data Center Survey of IT and Data Center Managers, 2019

这也意味着,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节能技术将不足以应对零碳挑战。无论PUE如何改善,也难以抹掉“1”背后的碳排放。使用零排放的100%可再生能源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似乎认可这一点。在一条评论上述启动碳中和规划文宣的朋友圈中他写道,“预计未来最大占比的是原生清洁能源支持的数据中心的实现。很难,但总要努力。”这或许是因为2019年腾讯自身运营范围的碳排放结构中,数据中心的电力排放占比高达87%。

其实,100%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许多国际科技行业的标配。目前,全球约41家科技企业已经设立长期100%可再生能源目标,其中约20%的企业(比如苹果与谷歌)已经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目标,另外约50%将在2030年以前实现。44%在2019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经超过60%。

此外,面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全球气候运动的压力,2020年,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加码了行动。

亚马逊在2020年收购了超过4吉瓦的共计35个风电与光伏电站,成为可再生能源迄今最大买家。谷歌提出将在2030年实现全球实时零碳运营,将零碳的统计范围从年过度到小时。微软则提出将于2030年实现负碳排放,并且在2050年消除企业所有历史碳排放。

相比之下,中国的科技巨头们仍落后一个阶段。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发布的《绿色云端2020:中国互联网云服务企业可再生能源表现排行榜》梳理了中国十五家领先的互联网云服务与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发现除了秦淮数据,其他企业均未做出“向100%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承诺与计划,目前只有3家设立了减碳目标。

这一局面或许将因为中国的最新的气候目标而改变。在近期一次数据中心行业会上,阿里巴巴技术专家程明表示,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开展碳中和工作是数据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20年12月,秦淮数据集团承诺于2030年实现中国运营范围内100%可再生能源目标并向碳中和迈进,参与投资不少于2吉瓦清洁能源。腾讯碳中和规划的启动紧跟其后。

AI: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企业的零碳路径,以及科技在这当中应当扮演何种角色,值得思考。

2020年5月,绿色和平的报告批评美国科技巨头亚马逊、谷歌、微软为了商业利益严重违背它们的气候雄心,使用AI技术服务油气行业,变相促进了碳排放进一步增加。报告研究了科技巨头与油气巨头的14份数字化服务合同,发现这些技术帮助油气行业扩大产能,涵盖探测、开采、提炼到运输全过程。

显然,这与应对气候变化所要求的尽快摆脱化石能源依赖是背道而驰的。报告发布后,谷歌公开回应并承诺,将立即停止为油气行业定制AI服务。而亚马逊与微软却选择了避而不谈。

在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的宣传文字中,同样提到了“AI技术能更好地帮助改造火电厂”,针对它们“实时地给出符合规范并节约物力、人力的运作方案”,并表示已在欧洲与部分火电厂开展合作,打造智能火电厂。

贵州省腾讯数据中心在建工。图片来源:Alamy

就像马化腾说的,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我们要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如果AI被赋予了拯救地球危机的角色,是“科技向善的关键”,那么AI技术可以用于提升节能技术,赋能环保,但或许不应该成为助燃化石能源的那一把火。

真正的赋能:带动全产业碳中和

技术赋能其他行业减碳固然好,但科技企业首先应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平台力量,带动自身产业链迈向碳中和与100%可再生能源。

国际科技巨头的做法或许可以作为参照。由于其75%以上的碳排放来自产品的生产制造,去年,苹果提出新目标——于2030年实现全供应链的碳中和,包括手机原材料的开采、生产制造、产品物流运输、以及再回收的每一个环节的碳中和。

在苹果的带动下,77家供应商承诺将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生产苹果产品,其中不乏中国企业。2018年,苹果及10家中国供应商成立3亿美元中国清洁能源基金,将用于开发总计1吉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2020年该计划已经在湖南省开发了134兆瓦的风电项目。

作为平台经济的最大受益者,科技巨头不仅有能力、也有责任推动所运营的平台上发生的经济活动的减排

与苹果类似,谷歌也承诺将在全球投入5吉瓦的可再生能源用于其产品生产与制造。微软宣布自2021年开始将碳减排纳入供应商考核。为供应链脱碳负责已经成为了科技巨头气候行动的新标杆。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腾飞,数字化产业链的脱碳发展将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如果不加控制,到2040年,包括消费者终端、数据中心和传输网络在内的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排放将相当于2016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相当于当前交通行业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而2007年,其仅相当于当年总排放的1-1.6%,2020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数字战略,指出欧盟的ICT产业应当且能够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

而中国互联网巨头有别于国际同行的一点是,它们呈现更高度的平台化形态。这场“平台革命”重塑了从线上到线下的各行各业,正在以电商和外卖等形式承载着体量巨大的线下经济活动,推动着海量商品的全球性流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平台型企业的社会责任边界。对平台化企业来说,实现企业自身及其供应链的碳中和恐怕是不够的。作为平台经济的最大受益者,科技巨头不仅有能力、也有责任推动所运营的平台上发生的经济活动的减排——无论是确保所销售的商品不涉及毁林和生态系统破坏,还是减少塑料包装制品的使用。

1月20日,拜登宣誓就任美国第46任总统,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并提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在中、美、欧共同携手开展全球气候治理的时代背景下,科技行业迈向碳中和已经成为历史必然。科技企业如何在做好自身减排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影响力助力全产业实现碳中和,将是影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