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缅甸反华情绪正在增长

中国有许多战略性资源项目处于危险之中,中国企业正在努力试图平稳度过缅甸新近的抗议风潮中。
  • en
  • 中文

中缅油气管道在红土丘陵间形成了一个刺目的光秃条带,最终消失在晨雾之中。在一片用竹篱笆围起来的区域挂着一个标志,上面用英文写着警告:“破坏管道,必将严惩”。

“许多人家被迫迁移,他们获得了一些补偿金,但已经没有地方种庄稼了。”31岁的奥马尔说。他是一个伯朗村寨的村长,这个村子靠近昔卜镇,就在缅甸北部通往中国的公路旁。他说,这里没有人企图破坏管道,但更北面在那些被部署来保护这一能源项目的缅甸政府军与各种民族地方武装之间的战斗,迫使成千上万的人逃离自己的村庄。在缅甸南部的若开邦,17名在管道上工作的当地人因为纵火烧一座仓库而被捕

造价50亿美元的管道是一个中缅合作项目,旨在穿越缅甸将来自印度洋的进口油气输送到中国的西南地区。这条管道在战略上对中国很重要,可以减轻中国对海盗出没的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通道的依赖。但缅甸国内强烈反对这条管道,相关问题包括土地征用、土壤侵蚀和污染,激化延续多年的民族地方武装与缅政府军之间的冲突等。

近年来有大量争议性的中国在缅投资项目陷入麻烦,油气管道只是其中之一。自缅甸文官政府2011年上台以来,一改原来对中国的亲近态度,转而把一个新出现的独断自信的公民社会推向台前,由此中国企业在缅甸的运营变得更加困难。如潮水般跨境涌入的廉价中国商品和人口,同时也在缅甸各地激起了更广泛的反华情绪。

尽管存在上述众多挑战,尽管投资受到严重威胁,但中国企业几乎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行动来解决问题。未能“搞定”当地社区的结果,就是成为缅甸冲突重重、民族各异的人口团结在一起到处游行抗议的焦点。

日益增长的不满

“减少对华依赖的势头在不断增长,政府欢迎西方企业,为实现多样性而有意为之,”维吉·鲍曼说。她是设在仰光的缅甸责任商业中心主任,也是前英国驻缅大使。

登盛总统之所以决定在2011年开始实行自由化,部分原因就在于精英阶层担心缅甸变得过于依赖中国,他的政府改革计划就是寻求用西方的投资和政治关系来对中国进行“再平衡”。结果,2011年以来中国在缅甸的投资锐减,不过中国在水电、油气和采矿等领域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在缅甸普通百姓中,对华不满绝不鲜见。我在缅甸各地旅行,遇到很多人说他们觉得中国践踏了当地的利益,支持了不得人心的军政权,掠夺了这个国家的自然资源。

在仰光居住了20多年的鲍曼说,伊洛瓦底江上中国出资修建的密松大坝在2011年被暂停,理由是引发了广泛的民众不满,这成了极少数能让缅甸千差万别的民族团结一致的事项。“尽管环境破坏是反对密松大坝呼声最大的借口,但这并非唯一的原因,密松地区的文化意义也是举足轻重的。”

这个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设计发电量600万千瓦的密松大坝位于伊洛瓦底江的源头,这是当地克钦人的圣地,也被视为缅甸文明的发祥地。缅甸各地的茶馆和小餐馆都挂着密松崇拜的相关图片。大坝使已经停火17年的缅甸政府军与各克钦民族武装之间重燃战火,其暂停时限是到2015年的下次大选之前,但很多人都认为大坝建设永远都无法再启。

密松大坝的建设方——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电投)用小恩小惠的承诺争取当地社区支持的尝试最终失败了。众所周知,该项目几乎所有的电力都将出口到中国的云南省,当地人几乎得不到什么利益。

最近在接受《伊洛瓦底》新闻杂志采访时,中电投的公共事务负责人江立哲(音)表达了他对重启密松大坝项目的决心。他说:“实际上,当地人并不反对这个项目,他们只不过是对大坝有误解,因为在谣言和错误的信息中,他们并不了解实情。”

中电投已经向缅甸责任商业中心寻求建议,但仍然没有听取公众意见。鲍曼说:“中电投还是没弄明白人们为什么不想建密松大坝。”

公民行动

如今,缅甸的非政府组织正在协调针对那些不受欢迎项目的抗议行动,包括密松大坝。有一个联合组织正在云南省一些更有经验的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支持下,确认大坝现有环境影响评估中的差距。

关于针对中国项目的公民行动的增加,另一个典型是位于缅甸腹地的莱比塘铜矿。该铜矿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万宝矿产有限公司与缅甸军方控制的一家公司的合资企业,但在2012年底由于农民抱怨由酸性废物引发的环境和健康问题而叫停

一个主要由和尚构成的抗议营地,被缅甸安全部队用磷手榴弹暴力镇压,将一场地方争议变成了全国性的事件。铜矿公司被迫重新谈判合同、答应将2%的收入让渡给当地社区后几个月,项目重新启动了。

但这还不够。鲍曼说:“该公司想要建校和植树计划来让当地社区满意,但这些都解决人们的担忧。” 紧张形势在今年三月再度爆发,人们游行反对万宝公司为进一步扩展矿区而迁移一座重要的宗教建筑。该矿区扩展项目目前澳大利亚的一家顾问公司进行新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在万宝公司网站上可查看到相关信息,这是中国公司在缅甸的项目第一次有环境评估。

与国际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历史纪录也不怎么好。中石油在修建中缅油气管道北段时没有雇用一个当地工人,但负责修建南段的印度企业Punj Lloyd公司并非如此。

中国非政府组织——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和推广中心(简称绿色流域)最近所做的一项调查有类似的发现。韩国企业向当地提供了一些学校或健康服务,但中国企业却没有这么做。绿色流域指出,甚至有时中国企业的确也提供了服务,却并没有赢得声誉,因为他们要么是通过不得人心的政府做的,要么并未让当地人真正受益。

鲍曼说:“所有有争议的项目都是中国项目”。

移民与廉价商品

对中国的不满,并不新鲜。1967年仰光就曾经发生过大规模排华事件,整个70年代缅甸华人受到了严重歧视。实际上,几百年来缅甸一直都有华人,在英国统治期间和1949年中国内战末期还发生过多次中国移民浪潮。还有一些是跨境居住的中国果敢族(汉族)。

但是,中国移民和主导经济的影响力在近几十年中以指数方式增长,从这个背景来看,目前的反华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中缅两国由著名的滇缅公路相连。这条路修筑于20世纪30年代,为的是给远赴缅甸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的中国军队提供至关重要的给养。80年代西方对缅甸开始制裁后,这条路又成了被孤立的缅甸政权的生命线。满载着翡翠、柚木和食品的卡车如潮水般穿越边境进入中国(常常是非法的),回程时则装满了廉价消费品。

这些商品在一个自身制造业尚未起飞的国家的市场泛滥,于是就引发了不可避免的不满。正如当地的俗语所说:“中国吐口水,缅甸被淹死。”

缅甸北部宗教古都曼德勒的居民普遍抱怨中国资金、商品和人员的流入导致该市房地产和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将当地人“赶”出了市中心。在曼德勒的100万左右居民中,如今一半都是中国人。随着来自富裕的中国果敢族海洛因贩子的大量“毒资”流入,曼德勒也发生了扩张。这些忧虑已经成为2015年全国大选前的一个政治问题

中国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秦晖在2012年的缅甸之行后说,华人只顾低头赚钱,不愿参与政治。中缅贸易的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致富机遇。

当谈到目前在缅甸经营的中国企业时,乐观主义者认为它们只需要在公关方面下一点功夫。中国驻缅使馆政治处主任高明波一直带头努力为在缅中企修补形象,他说:“这些企业必须保持当地社区的支持,使馆一直叮嘱他们说:要开放、要参与。”他创建了驻缅使馆的Facebook网页,尽管Facebook在中国是被封的,但中国驻缅官员们则利用它来接近缅甸民众。

但这些观念仍未渗透进企业文化之中。中国的北方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在缅甸西部的钦邦开发了一座价值4.8亿美元的镍矿,但似乎正重蹈覆辙。该公司在缅甸没有办公室,没有网站也没有代言人,完全依靠政府联系。如今由于该公司在没有向当地人传递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就对露天矿进行调查,不满情绪已经开始酝酿。

对缅甸北部的村民们来说,中国的形象很复杂。去年在草房顶上装了中国产的太阳能板后,奥马尔所在的伯朗族村寨才首次通上了电。他说:“离了中国人我们没法活,但我并不喜欢这样。”

译者: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