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我们是否正面临另一场粮食价格危机?

美国遭受的旱灾导致粮食价格再一次上涨。如果政府不能解决生物燃料强制生产目标和出口限制的问题,价格上涨就有可能会演变成另一场危机。罗比·贝利撰文。
  • en
  • 中文

国际粮食价格走势再一次进入上行通道。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玉米出产国,美国目前正遭受着五十年来最严重的旱灾,产量预期也一再下调,导致两种作物价格暴涨。本月初,大豆和玉米的价格均超过了2007-2008年粮食价格危机时的最高值。气候变化是否会导致干旱更加频发?对此,学界尚无定论。但是,就目前的态势而言,这一点恐怕是毋庸置疑的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此类事件很有可能会更加频发。

目前令人担心的问题是,供给冲击是否会将农产品市场带入一个价格不断上涨、市场信心不断下滑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各国政府开始抢购囤积粮食,甚至为了稳定人心而采取农产品出口管制措施,从而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进一步走高,并且带动其他商品价格同步上涨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而各种因素之间的这种动态关系也正是导致2007-2008年粮食价格危机的重要因素。当年的这场危机在30多个国家引发暴乱。不仅如此,一方面,紧急粮食援助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粮食价格又居高不下的困局致使国际人道主义体系也受到了重创。2010-2011年粮食价格暴涨也是同样原因所导致的。这一年,黑海大面积地区小麦产量因为高温而受到致命影响,因此,俄罗斯和乌克兰不得不采取出口禁令措施。而随之而来的小麦价格波动性上扬也引发了北非地区的抗议活动,并最终发展成阿拉伯之春运动。

值得庆幸的是,小麦和大米这两种全球范围内最容易受到出口禁令限制的作物今年有望取得好收成。如果价格上涨仅限于玉米和大豆的话,爆发全球性价格危机的可行性就很小。2008年或2011年发生的粮食骚乱多数是与大米或(小麦粉制成的)面包的价格上涨有关。因为在贫苦家庭的生活支出中,这两种粮食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然而,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会导致其他替代性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因此,不能排除作物价格上涨态势继续扩大的可能。令人担忧的是,有迹象显示,价格上涨趋势已经波及到了其它作物: 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涨,畜牧业开始转而使用较为便宜的小麦作为饲料。或许是受这一变化的影响,小麦价格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一个月内涨幅就超过了50%。如果黑海或澳大利亚这样的小麦主要出口地区的产量再出现减少的话,就会给市场带来颠覆性影响。而受小麦价格上涨影响最大的地区依然是北非、中东及巴基斯坦。

玉米、大豆主要用作牲畜饲料。穷人吃不起肉,所以,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富人可以减少肉制品的消费量,也不至于挨饿。因此,这两种作物的价格上涨与加剧贫困和局势动荡之间的关系并不大。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白玉米是墨西哥人的主要食物,在贫困家庭的生活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尽管白玉米与美国出产的黄玉米有所不同,但是,如果畜牧业用价格相对便宜的白玉米替代黄玉米的话,黄玉米供给减少所导致的价格上涨就会很容易地波及到白玉米。2007年爆发的玉米饼危机的原因就正是如此。当时,有数千名示威者走上墨西哥城街头抗议玉米价格的上涨。

另外一个引人关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就是中国。尽管中国贫困人口的主食是大米。但是,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却更加青睐猪肉。而生猪的养殖主要以进口大豆为饲料。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大豆进口国。大豆价格的上涨将会加剧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交易数据显示, 2007-2008粮食价格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就开始建立粮食战略储备体系,以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因此,政府很有可能会通过释放大豆战略储备来缓解大豆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目前,从大豆价格上涨中受益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是巴西。巴西是全球第二大大豆出产国。大豆价格走高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弥补巴西此前受干旱影响而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美国畜牧产业转向其他国家寻求价格更加低廉的饲料,巴西的玉米已经开始销往美国。而美国的玉米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0%左右。因此,用一位评论员的话说就是,美国进口玉米就好比是沙特阿拉伯进口石油一样。

尽管美国今年的玉米收成遭受了致命打击,但是,其产量依然能够满足本国畜牧业和粮食制造业的需求,甚至还能供应国际市场。而导致其国内玉米消费模式和出口模式不得不进行调整的原因就是乙醇的生产。目前,乙醇加工消耗了美国大约40%左右的玉米产量。美国政府的强制性规定导致乙醇加工产业对玉米的需求完全不受价格因素和供给因素的影响,迫使其他部门不得不对自身需求做出调整,从而导致价格飙升。

美国农业部长汤姆·维尔萨克近期就曾表示,他天天都在祈祷干旱能够早日结束。然而,与其做这种无用功,还不如采取一种或许更加有效的战略——取消乙醇强制性生产目标。英国政府近期所作的一项模拟研究显示,如果美国能够在玉米价格上涨时将乙醇强制生产目标减少一半的话,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就能够降低40%左右。不幸的是,维尔萨克并没有采取这一做法。因为,在这个大选之年,强制性政令的变动将会对玉米种植州的选举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去年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包括世界银行、IMF、FAO、OECD等在内的10家国际组织就曾提出建议,呼吁各国以更加灵活的态度对待生物燃料的生产,最好彻底放弃强制性生产目标。然而,不幸的是,各国政府不仅对这一建议置若罔闻,甚至就连限制使用出口禁令都无法达成一致决议。目前的情况是,全球粮食储备仍然处于危险阈值区域,并且随着粮食供需缺口的进一步扩大依然徘徊在危险的边缘。市场供求平衡仍然处于紧张状态。生物燃料消费进一步增长。各国无法就禁止或限制单边实施出口禁令达成协议。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价格的任何波动都会给全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受气候因素影响而减产的情况也会更加频发。因此,我们离危机也就几步之遥而已。

但愿此次价格上涨不会引发另一场全球危机。但是,我们应该以此为戒。各国政府应正视生物燃料生产和出口限制等问题。如若不然,我们必定会陷入另一场危机之中,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到时候,各国政府不要埋怨没人提醒过你们。

罗比·贝利, 查塔姆研究所能源、环境、资源高级研究员。

本文由伯尔基金会核能与发展项目支持。

翻译:东峻

图片来源:iowa_c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