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页岩气“水力压裂”登上大银幕

一部美国新电影将天然气论战带上大银幕,却丝毫引不起观众的兴趣。
  • en
  • 中文
<p>Industry groups railed against Matt Damon&#8217;s new film on hydraulic fracturing even before the film&#8217;s December debut. (Image credit: Focus Features)</p>

Industry groups railed against Matt Damon’s new film on hydraulic fracturing even before the film’s December debut. (Image credit: Focus Features)

演员马特·达蒙在银幕上扮演的角色曾经身处各种险境:在灯红酒绿的拉斯维加斯被抢劫,陷入CIA的各种阴谋,等等。在最新电影里,达蒙的历险却成了页岩气“水力压裂”?

《希望之地》这部电影由马特·达蒙和约翰·卡辛斯基联合主演并编剧,由格斯·范·桑特执导。这是第一部以通常所说的“水力压裂法”进行页岩气开发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12月28日率先在美国上映后,评价可谓毁誉参半。

尽管事先宣传得天花乱坠,但影片似乎既非能源产业恐惧的公关灾难,也不是反“水力压裂法”活动者们期待的热烈呼吁。

相反,这部电影及其相关出版物相当真实地反映了美国水力压裂法采气论战的现状:宁静的乡村环境,社会名流和各方激昂的观点,只不过有时是以背离事实为代价的。

我们实在想象不出比“水力压裂法”更不适合电影的主题了。这一方法指的是用足够的高压通过地下管道将水、砂和化学物质的混合物注入岩层,破碎周边岩石,让其中蕴藏的天然气逸出。这一切过程都是在地下进行的,地上唯一可见的部分就是钻探点上部难看的气井,以及反对和支持页岩气阵营之间同样丑陋的争论。

那些支持水力压裂法的人声称这为美国的能源危机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大大繁荣了页岩气蕴藏地农村社区的经济。反对者则列举了页岩气开发带来的潜在环境威胁,如饮用水污染和地震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浪漫色彩的工业进程,反对水力压裂法采气的运动已经吸引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去年8月,大野洋子等人宣布成立“艺术家反水力压裂法”联盟,共有180名著名艺术界人士参与,包括Lady Gaga、前“甲壳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和林戈·斯塔尔等。在2010年的纪录片《天然气之地》中,美国一个水力压裂法采气点附近的一位居民点燃自家的自来水,这历史性的一幕,为其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而《希望之地》则是第一部探讨美国页岩气热潮背后“人间戏剧”的剧情片。

马特·达蒙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名叫斯蒂文·巴特勒,是一个虚构的美国能源公司的销售人员。他被派到宾州的一个农村小镇,以巨款游说当地人出让土地所有权,以便在这里进行页岩气钻探。一开始,人们似乎非常乐意用土地换取这笔从天而降的巨款,但后来一位当地的睿智长者和一位环保活动者出面抵制巴特勒的交易,居民们都改了主意。

制片方表示,片中关于水力压裂法的争论只是一个叙事手段,是为了勾勒出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影片的主题是关于在金钱与真实的人性发生碰撞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决定,我们的社区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马特·达蒙在接受《旧金山纪事报》采访时说。

卡辛斯基补充说,该片的脚本最开始是关于风电信用额度的,但电影剧本作家们最终认为这个主题过于荒诞。

就在影片上映前的几个月里,能源产业团体先发制人,采取措施应对本片中那些他们认为“反水力压裂”的信息。据《独立报》报道,一个名为马塞勒斯页岩联盟的贸易团体买下了宾州(影片拍摄地)75%影院的广告时段,在广告中鼓励观众们访问那些刊载相反观点的网站。

“我们必须解决这类影片所展示的关切,”美国独立石油协会发言人杰夫·埃舍尔曼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

《希望之地》能否能像戈尔针对气候变化的《无法忽视的真相》那样,掀起一场关于水力压裂法的全国大讨论?如今预测还为时过早。该片的票房令人失望,因为美国电影迷们更感兴趣的是《霍比特人》或者《德州电锯杀人狂》这样的离奇传说。至于发生在他们后院里的能源热潮,就有点过于现实而索然无味了。

翻译: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