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草案完成

 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草案完成,但专家担忧,立法中减排制度的设置可能会影响中国减排进程。
  • en
  • 中文

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以下简称《气候法》)草案已于近日正式完成。据财新网消息,草案尚未公布,可能在今年10月公布意见稿。

《气候法》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应对气候变化”主题的正式法律,旨在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法案起草项目始于2010年1月,由国家发改委主导,中科院、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的法律专家参与完成。

“能拿出来已经很不错了,是一大进展。” 社科院《气候法》草案起草项目的首席专家常纪文评价说。他认为当前草案还比较抽象,不过遇到的阻力不大,各方基本达成共识。

中国政法大学的曹明德教授也参与了立法。他认为除了国际气候谈判的压力,中国能够立法是因为“减排也是中国的内在需求”。一来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公众健康为代价换来的;二来中国人口基数巨大,资源能源的压力很大,以前的粗放发展方式无法再继续。

但是用什么样的减排制度是最合理的,目前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结论。曹明德担心立法中减排制度的设置可能会影响中国的减排进程。中国一直尝试的是总量控制制度和碳交易制度结合,2012年公布的立法意见稿也是遵循这一路线。

曹明德向中外对话介绍了碳交易和碳税制度的利弊。如果实行总量控制,减排的目标是确定的,但是企业的减排成本不知道。如果减排成本高,不利于减排的落实。而且欧盟在碳交易方面所作的尝试结果并不理想,目前欧盟碳交易价格还只有3欧元左右。

如果采取碳税的方式,减排的成本是确定的,可以通过税率来计算;但是减排目标不确定。企业的减排意愿也不确定,一些企业可能愿意多出钱来排放,也不利于减排。

美国能源基金会低碳项目负责人胡敏对碳交易也有担忧。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从2010年开始试点,第一批有5个试点城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2个试点省份(湖北、广东),胡敏担心立法进程晚于市场建设,无法应对市场的发展困境。

因此,胡敏并不同意上述常纪文“达成共识”的说法,她认为《气候法》阻力小是因为所受的重视还不够。她告诉中外对话说:“这次立法进展并没有加快,与其他法律立法相比,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谈不上所谓的阻力和共识。”

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编辑张春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