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1.7万亿元空气污染治理计划能否还北京一个晴空?

新近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如何才能使北京走出雾霾,人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 en
  • 中文

北京不断恶化的空气质量已经引起公愤。当局不得不直面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中央不断着力于寻求长久的解决之道,并且即将出台重大举措。7月24日,有关方面初步披露了政府行动计划的一些细节内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17)是过去两年内颁布的第二部污染治理规划。预计中央将为此投入共计1.7万亿元(2770亿美元)。《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在2017年将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物排放在2012年的基础上降低25%。虽然该计划全文最早也要在八月初出台,但是,披露的细节内容已经引发了人们的评论和猜测。就这些细节内容来看,人们是否有理由感到乐观。针对这一问题,中外对话对业界、学界的一些知名专家进行了采访。

安雪峰,环境及法律问题顾问,现居北京

目标高远,投入巨大

北京市副市长上周宣布,未来五年,北京市要在2012年水平的基础上将PM2.5浓度降低25%。然而,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过去十年进步缓慢。与之相比,新的目标尽管订得很高,但却难以实现。

据官方报道,过去十年,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仅下降了23%左右。过去五年仅下降了11%左右。(2003年PM10年平均浓度值为0.141毫克/立方米, 2008年0.122毫克/立方米, 2012年 0.109毫克/立方米.) 米然而,对于监测地点变化所导致的数据的显著降低,官方报道并未给出解释。

更糟的是,北京今年的空气污染情况愈加严重。美国使馆的数据显示,今年头六个月,北京的可入肺颗粒物浓度(PM2.5)要比去年高出约25%。

中央近期出台计划,未来五年将投入1.7万亿元(2770亿美元)用于污染治理。《中国日报》称其是“更为严格的空气污染治理规划”。可是,尽管如此,目前还看不出中央的计划有何严格之处。北京,乃至全国严峻的空气污染状况已经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损失达数万亿元。因此,绝对有必要对污染治理相关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投入。然而,计划投入的资金将会如何使用、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目前还不清楚;也还没看到中国环保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执法手段是否在该规划里加以强调;更还没看到政府官员业绩考核和空气污染治理效果相挂钩的责任机制。

近期公布的环境目标及污染治理投资计划或许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然而,强化落实,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监督都将有助于保障空气质量的改善。

吴昌华,气候集团中国区总裁、环境与发展政策分析师

中国目前正采取措施解决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特别是华北地区的空气污染。我很高兴看到中央出台严厉措施,尤其是制订了污染控制目标及1.7万亿元的治理投入计划。虽然这些目标主要是为了解决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但是,我相信,其他地区也会很快加入进来。空气污染不再是华北地区独自面对的挑战。对于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言,其大部分面积已经被空气污染所笼罩。

应更多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在这些既定目标前提下,我们必须搞清楚实现目标需要采取哪些重大举措。也许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燃煤消耗问题,不仅要减少燃煤消耗,关键是要用清洁能源来替代燃煤。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交通运输电气化、清洁燃煤等将会极大地丰富能源的供应。而在需求端,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应参照欧盟最严格的标准来颁布最高的燃料标准。

2)污染物逸散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只是在一个地区采取严厉措施,那么一些重型工业搬到其他“污染避难所”去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为了在2020年之前赶上全国发展目标,实现GDP总量及人均GDP再次双翻番,中西部地区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腾飞的关键时刻。京津冀地区目前采取的措施将会自然而然地给中西部地区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在设计、落实治理措施时必须着眼全局。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空气污染,防止污染物逸散。

3)中国绝大部分的研发力量和能力都恰好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如果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这一地区将成为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特别是当前空气污染问题的技术中心。这一地区作为政治、经济、工业、金融的中心,网聚了大量的资源,从而也赋予了它作为领头羊的得天独厚的条件。1.7万亿元的投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清洁技术得到史无前例的应用,并在中国掀起以此为特征的新一轮地区性清洁革命。这可是一个不能错失的良机。

4)应在该地区采用最高级别的能效标准,覆盖领域应包括建筑、交通、消费品等。应尽可能地抬高市场准入门槛。绿色建筑规范、LED照明、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清洁燃煤发电等都应成为这一地区清洁革命的一部分。

政府即将出台迄今最为严格的政策目标,这也为商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政策目标将有望引导投资走向。而一些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的产业又恰好分布在这一地区。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机遇,这一地区的清洁革命将会成为推动中国绿色增长最强大的动力来源。

清洁革命能否成功取决于能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消费者的认知及购买意愿成为减排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因素。我希望政府、商界、民间团体能够加强合作,最大限度地刺激市场需求,推动清洁革命。

徐安琪,耶鲁大学博士后研究助理,
耶鲁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环境绩效评估项目负责人

“今年一系列的极端空气污染事件后,环保部发布了新一期空气污染应对计划。据《中国日报》上的消息称,该计划已于上月通过了国务院的审批,中央政府为此将投入总计1.7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约美元2770亿美元),与此相比,美国1990年为实施《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共计花费了850亿美元。

《行动计划》毫无意外的将PM2.5列为重点治理对象,设定了更严格标准,以期在2017年实现全国主要城市及地区的PM2.5指数较2012年下降25%。实际上,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以2011年年均PM10达到每立方米124微克为例,即便下降了25%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行动计划》无疑是领导高层发出的强烈信号,显示了中央政府将优先治理空气污染问题。

另一个积极的迹象是在中国许多城市已经对其2017年PM2.5减排目标进行了调整和更新,且达到了世卫组织提出的中期目标。《行动计划》出台后,这些城市是否会进一步修订其目标仍有待观察。今年早些时候,环保部还敦促113个重点环保城市于10月发布其PM2.5数据,而不是原定的年底发布。”

翻译:东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