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美纠结MRV或存误解

中文

进入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中美之间的气候交锋作为整个谈判的焦点不断升级。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气候中心(NDRC)政策主管大卫•道尼格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为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后果的发生,美国必须提供更多的资金援助;而中国则应该提高减排行动透明度和实际执行效果。

道尼格指出,美国已经承诺到2012年共拿出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然而,若要推动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美国需要承诺更大的投资,满足更长期 — 2015或2020年 — 的核心需求。美国所作出的承诺也需要进行汇报并接受监督。

他说,美国国会一直以来对中国有两个主要的要求,一是中国承诺一个减排数字;二是对中国的国家减排行动(NAMA)实施国际核查。目前中国已经宣布了国内碳强度减排指标,双方纠结的焦点集中到国际核查,即MRV上。美国方面,无论是谈判代表团成员,还是支持气候协议的民主党参议员克里,都在多个场合强调MRV对美国的重要性。但中国方面始终坚持,除非是被资助的项目,中国没有义务接受国际核查。在中国看来,这更多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非技术问题。

对此,道尼格向记者强调,对于分享相关数据和接受监督,需要明确的是:监督或者协商并不是要求采取某种侵扰性的措施,如工厂一级的检查。
事实上,美国民主党参义员克里也在大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澄清,美国要求的核查和透明度并非派人到现场核查,而是“信息交换和共享”。“透明度就是合作伙伴关系,充分的信息披露”,克里说。他还表示,信息交换并不复杂,“我认为这是可以操作的,而且只要能共享,方法学上能共享,它就可以在国内实现。( I think it can be done, and it can be done domestically as long as it’s shared, methodology is shared.)”

不过,在中美双方就核查问题上相持不下的争执当中,似乎并未将核查的定义表述清楚。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气候中心(NDRC)中国环境法项目主任王立德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美国无意也不可能到中国进行现场调查,中国无需担心主权受侵犯。他认为,双方或许存在着对核查定义的误解。

因为美国气候立法中有关贸易的措施使一些人担心:公开程度的提高会对中国的贸易产生更大的冲击。但道尼格认为,事实上,情况刚好相反。中国把目标落实的情况公开得越多,受冲击的可能就越小,因为美国法案规定,贸易措施不针对任何尽自己能力为应对全球变暖作出贡献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