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专家谈:2017年环境看点

2016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落幕。新的一年里,国际关系和气候行动将呈现何种走向?哪些关键话题值得我们关注?为此,中外对话采访了五位专家学者。
  • en
  • 中文
<p>全球议题上的大事件无疑将会是中美合作、气候变化、清洁能源、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持续问题及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图片:Petr Kratochvil) 图片来源:<a href="http://www.publicdomainpictures.net/view-image.php?image=1703&#038;" target="_blank">Petr</a><a href="http://www.publicdomainpictures.net/view-image.php?image=1703&#038;" target="_blank"> Kratochvil</a></p>

全球议题上的大事件无疑将会是中美合作、气候变化、清洁能源、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持续问题及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图片:Petr Kratochvil) 图片来源:Petr Kratochvil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见证了始料未及的、可能会影响2017年国际关系和气候行动的政治事件。中外对话采访了4位专家,请他们展望下一年度的大事件。

张海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中心主任。

2017年全球形势将呈现不确定性急剧增加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值得特别关注。

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以来,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备受世界瞩目。国际社会纷纷用领导力一词来赞扬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当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由于其比较鲜明的怀疑气候变化的立场,美国将告别奥巴马致力于发挥全球气候领袖的政策几乎是肯定的。由于巴黎协定本质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减排安排,如果没有引领者,《巴黎协定》的落实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谁来扮演全球气候领袖的角色将是未来巴黎协定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一环。目前国际社会最期待的眼光都转向了中国。面对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期待,中国如何回应?这是中国2017年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国内必将引起一场巨大的辩论。这场辩论的结果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乃至其它领域的全球治理的走向。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将首次由中国主办。中国在此次缔约方大会上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思想,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履约深深打上中国烙印?这将是2017年中国和世界普遍关注的议题。

2017年中国也将首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此次论坛上,相关国家领导人将相聚中国,共商推动“一带一路”大计。届时,中国将出台什么政策把“一带一路”变成真正绿色的“一带一路”将是一大看点。

最后,中国政府已公开承诺将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由于中国碳市场潜在的巨大规模,其运行成败不仅事关中国能否兑现其国家自主减排贡献的承诺,也将对世界产生重大的示范效应。因此,中国的碳市场建设能否在2017年开好局,启好步必将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卢思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 总干事

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大气浓度全年平均超过了400ppm , 敲响了气候变化迫近红线的警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同意,人类已经步入了新的地质纪元,一个“人造”纪元——人类世(Anthropocene),即人类活动成为改变地球系统的主要力量,而所造成的变化在地质上是持久的,更有甚者,是不可逆的。根据“地球界限”(planetary boundaries) 理论的研究,人类活动已将九大关键地球支持系统中的四个推出了安全运行界限,包括:气候、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氮磷循环和土地使用,人类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正将地球推向极限。

此外,WWF最新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6》也揭示了人类活动规模之大和对生物圈产生的影响——我们正使用着1.6个地球的资源来满足每年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1970年到2020年的50年间减少了67%。简言之,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地球危机,但也正是对此危机的共识日益加强,我们手握改变未来的机会。

展望2017年,中国应努力应对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提速以及不可持续的消费生活方式而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和影响,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受压等等问题。国际层面,我们预计中国政府将继续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如继G20之后,将在中国主办金砖国家峰会时继续推进倡导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继续落实《巴黎协议》。

安德鲁•莱特,世界资源研究所特聘高级研究员

2017年最值得关注的事情之一便是中国将如何与新任美国政府继续开展合作。尽管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两国开展对话的契机可能正是已经取得惊人成功的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

近年来达成的所有成功的气候变化行动中都活跃着中美两国的身影,从签订《巴黎协定》,到达成逐步淘汰氢氟碳化合物的协议,再到出台民用航空领域减排项目,中美两国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样重要的是,在气候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也为两国在其他更为棘手的议题上展开更加富有成效的合作创造了机会。目前,中美两国已经在空气污染治理、太阳能、碳封存等数十个领域展开了合作。既然当选总统特朗普之前表示要以“开明的态度”对待气候变化问题,那么他就应该意识到在这一问题上延续与中国的合作有利于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如果他能够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就可能会进一步赢得其他G7和G20成员国的认可。如果他背弃了美国的气候承诺,那么他的其他外交政策目标就有可能遇到额外的阻力。

陈懋修,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16年是国际政治格局风云变幻的一年,中国在这一年里可以说是处变不惊。事实上,当英美两国改变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发展思路的时候,中国却在力求成为贸易和气候合作领域的领头羊。然而2017年,中国在奋力争取领袖地位时也将面临一些重大的挑战,甚至是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贸易上,特朗普上任后将逐渐把目光转向美国国内,聚焦本土发展,而中国势必会力图填补美国留下的这一缺口。但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工业产能持续过剩,却给自己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中国要转变与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以初级产品换取制成品”的贸易关系是有难度的,而这种贸易模式已经日益让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贸易伙伴和外交伙伴感到担忧。

同样地,在气候变化领域,如果特朗普收回美国对世界做出的承诺或背弃美中双方达成的双边倡议,中国势必会力图提升自己的领导地位。 但是同时,中国国内的环境挑战仍将不断严峻,与从缅甸到秘鲁的不同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采掘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也会给这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继续带来众多挑战。

因此在2017年,大国崛起之路上的中国将遭遇宏图与现实间的距离。

卡洛斯·利特尔,气候观察(巴西)执行秘书

来自不同国家的消息可谓让人喜忧参半。喜的一方面来自中国和印度。去年12月,莫迪政府声称到2027年印度将实现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57%,远远超出其在巴黎协定中的目标。2017年初,中国宣布在2020年之前有望实现相当于超过“两个巴西”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即风能2.2亿千瓦和太阳能1.1亿千瓦。

忧的一方面则来自美国。美国总统特朗普集结了史上最“亲化石燃料”的内阁,他将努力执行竞选期间所提出的针对国内和全球气候议程的行动,第一步可能包括拿出新的煤炭石油激励措施。但他信誓旦旦地退出巴黎协定却没有那么容易,因为私营部门和各州政府已经从太阳能和风能的发展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收益。

但传来坏消息的并不只有美国,2017年的气候警报同时也在巴西拉响。亚马逊丛林的毁坏面积在过去两年中就增加了近60%,单是2016年被毁面积就达到约8000平方公里。这样一来,2020年将年均破坏面积在历史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减少80%的目标就岌岌可危了。在巴西国会,乡村主义运动影响着所有议题,而环境许可证将成为乡村主义者的第一个反对目标。原住民权利和保留地也将受到挑战,已经划定的区域可能面临重新分配。与此同时,特梅尔政府2017年的优先事项中没有只字片语提到气候、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但对于盐下油田和乡村主义分子的关注却丝毫不少。

在巴黎协定与日益增长的气候突发事件并存的2017年,关注巴西的局势至关重要。这个国家的经济模式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这将毁掉它的自然资产,也将浪费其成为气候、森林、清洁能源和农业生产等领导者的巨大潜力。

翻译: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