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巴黎气候协议究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周一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聚集了全球200多位领导人和各界高层,是时候协商解决各种遗留已久的棘手问题了。
  • en
  • 中文

时间紧迫,参与各方必须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就如何避免全球变暖继续恶化达成一致。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一片批评声中落幕。与哥本哈根不同,巴黎大会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签订协议,而是要看协议各方最终的行动决心有多大。法国在过去一年在外交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加之最近的恐怖袭击,巴黎大会若最终无法达成任何协议,后果无疑是十分严峻的。

大会的关键在于,最终协议是否可以给出清晰的步骤图,确保全球变暖不超过2摄氏度。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低碳能源转型,远离化石燃料,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今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浓度水平已经超过了百万分之400,达到了近百万年来的最高点。一旦超过了这个临界点,全球生态气候将面临巨大的劫难,洪水、干旱和极端温度天气都将给地球带来严峻考验。

以下是巴黎会谈此次亟需解决的几大问题:

2020年后的及长期减排目标

据测算,如果能将与会的180个国家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DCs)”全部落实,那么全球温升平均将不超过2.7摄氏度。

即便将全球变暖程度控制在2摄氏度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也会居高不下。所以,必须快速推出更有魄力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那些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比如有些小岛国家认为,如果全球温升超过1.5摄氏度,他们的国土就将永远从地图上消失。

中国、欧盟和美国这样的排放大国都已经开始践行减排措施了。例如,限制煤电发电厂数量,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提高能效和智能电网覆盖率以推广电动汽车使用等等。

“碳预算”是指在保证全球变暖不超过2摄氏度的情况下可以“安全”使用的化石燃料总量。要想保证全球碳使用量符合这一预算,全球最大的几个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就必须放弃煤炭和石油,帮助遏制温室气体排放迅猛增长的势头。

比如,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源,中美两国需要逐步淘汰多年来的能源结构,同时保证低碳替代品可以满足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煤炭能源曾经帮助西方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和财富积累。然而,否能够说服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印度放弃上述这种传统的能源方式还是个未知数。

截至目前,种种迹象显示,印度尚无计划放弃自己在全球剩余碳预算中的可使用量。巴黎大会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如何树立长期目标,在2050年前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在本世纪末彻底完成无碳化进程,即便这一过程中没有任何法律性的强制要求。与大型发展中国家达成协议就意味着可能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也会出现重大突破。

强制和审查措施

无论是受气候变化威胁的国家,还是像美国和欧盟这样希望各主要排放国都负起责任的国家,如果想在本世纪中完成深度去碳化目标,就需要从2020年起每五年进行一次常规审查或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向能源、工业以及城市规划方面表明立场,常规审查机制的支持者认为各国都应在谈判过程中详细说明低碳能源转型的进展程度,以及各国是如何深化去碳化目标的。常规审查制度——以及长期目标——都向私有资本领域传达了一个重要信号,化石燃料结构转型已经开始了。

尽管中国对于“五年审查机制”的态度有所缓和,但是印度等其他几个大型排放国却仍然不肯松口。至少对于最不发达国家来说,这种强制和审查机制的作用是积极的,因为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机制用于发达国家的财政援助承诺上。到下周末,巴黎峰会各方必须就如何保证承诺审查机制拥有足够的合法性给予清晰的解释。就像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托德·斯特恩说的那样,与上述机制共存的,应该还有一个强力辅助机制,以便了解每个国家的所言所行:“这个看起来不错,你已经走上正轨了”或者“这看起来不怎么样。你需要什么帮助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一个有约束力的条约

气候协议是否应该具有“法律约束力”一直是联合国气候谈判的热点议题。哥本哈根峰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在厘清各方减排责任之外,很少有哪个大型排放国可以接受这样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限定。

美国,以及印度等几个大型排放国已经明确表示,反对《京都议定书》中强制性的减排要求。世界资源研究所全球总监詹妮弗·摩根表示,巴黎大会各方可能会最终达成一个条款,要求协议各方就自己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的承诺和政策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维持和汇报。

监测、报告和验证

一个国家如何能够确认其他国家也在认真履行承诺?欧盟和美国一直坚持,应该在最终协议中添加一项对于排放和政策落实的全面“监测、报告和验证”(MRV)机制。中国之前一直对此立场强硬,但最近可能主要出于防止国家主权受到侵犯的考虑,态度也开始有所缓和。

然而一些观察家认为,这种担心西方国家侵犯主权的想法有些过虑了。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奥利表示,这些国家都是自愿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咨询意见第四条和世界贸易组织(WTO)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审查的。他还说道,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贸易组织的专家通过一系列数据和公共政策进行的审议,这其中还会包括平级审议,比起现有的MRV机制来说,整个过程将更加严密、全面、可信。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个完善的MRV体系是有益的,因为它同样会帮助落实发达国家的各种气候金融政策,同时提高公共融资来源的透明度。

融资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在大会开幕当天表示,融资很可能成为巴黎大会取得最终进展的潜在阻碍。

发展中国家认为,富裕国家在哥本哈根峰会上提出的2020年起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援助的说法是模糊的,且可能将从现有的海外援助预算中转移抽取。而富裕国家则表示,目前已经筹得了60亿美元,而今后四年随着私有资本的加入,剩余的资金将很快筹措完毕。

要完成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适应气候变化新环境,全球所需资金量就要从目前的几十亿美元上升到万亿美元级别。而相对贫穷的国家对于如何落实这一过程更加关注。绿色债券计划的肖恩·肯德尼认为,除了现有金融机构要投入更多资金外,政府的支持对于吸引私有资本投资来说也极为重要。

虽然巴黎大会不大可能达成一个包括碳交易和碳税率的最终协议。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都在自己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中提出,应当推出一个有力的价格工具,帮助社会投资远离化石燃料。与此同时,有人预计未来世界范围内碳使用量将逐渐缩减,这直接导致法国安盛和德国安联集团等多家金融机构缩减碳投资,因为他们担心会“碳泡沫”会导致搁置资产。

石油被认为是引发气候变化的第二大诱因,仅次于煤炭。虽然很多投资者目前还不愿意放弃石油,但是市场石油供给过度信号愈加明显,电动汽车走向市场主流也是趋势明显,这些都会促使金融机构缩减这种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此外,许多世界上最富裕的企业(大多都来自科技领域)都在风能、太阳能和电动汽车领域加大了投资。比如微软集团创始人、慈善家比尔·盖茨就在周一许诺,将建立总值为10亿美元的基金,帮助加快低碳电力和新能源科技的发展。  

损失和破坏

气候变化引发或加重了各种自然灾害。过去几十年里,发展中国家一直都在要求富裕国家提供资金,帮助他们实现灾后重建。近几年来这种呼声更是越来越高,因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不过发达国家也在想方设法避免这些巨额的赔偿要求。有些气候变化事件是无法适应的,例如海平面上升。面临类似这样气候危险的国家一定会坚持将这种赔偿机制写入巴黎协议的核心条款中,而富裕国家则很可能会阻碍这一条款的通过。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