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中国西南造林工程的成败

根据在四川省所做的分析,在全国层面上看起来很成功的造林和环境项目,在地方却可能遭遇失败。
  • en
  • 中文

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发生后,中国领导层首次开始认真而系统地关注环境,尤其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间的协调方面。中国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政府集中力量进行造林工作,并且宣布了两个全国性的大规模计划,即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又被称为“粮食换森林”和“陡坡地改造”。这两大工程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中国的整体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林也是为了解决生态和经济问题。在生态上,通过在陡坡耕地上重新造林,可以减少径流和不必要的土壤流失。在经济上,通过对农民的作物损失进行粮食或现金补偿,可以在鼓励他们开展更可持续的农业的同时,维持他们的收入。

上述两大工程的成果似乎都很可观。再加上其他造林工程,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绿色长城”计划,使中国整体的森林覆盖率从16%提高到20%以上。除了生态效益,造林也让许多林产品的供应变得更加可持续,而且还可以给一些农村地区带来林业收入。

然而,根据我们在四川一些地区的研究,造林工程在地方层面上的结果却喜忧参半。


图一:四川省三个研究地点的分布

白乌镇属盐源县,海拔2500到3800米。当地人几乎都属彝族诺苏支系,自从250年前迁到这里,他们一直维持着农耕、畜牧和林业相混合的谋生方式。这里最早的造林工作比上述两大工程还要早,而且当地云南松的种植也非常成功。但后来的两大工程反而进展得并不顺利。

天然林保护工程始于1998年,就是在以前的耕地和荒地上,种植两种因其潜在的经济价值而被选出的树木:一种是当地的青刺尖,另一种是外来的刺槐。但我们对几个种有这两种树的造林点进行调查时,却什么都没有看见,或者只有可怜巴巴的寥寥几棵。2003年,我们就发现在退耕还林工程下种植的扁核木属植物、核桃树和花椒树都出现了同样的结果。尽管实际上的种植成效很差,但从镇林管站到县林业局的报告上的成活率却高达85%到100%。人员和车辆短缺的林业部门,根本无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实地验证,只是原封不动地将其报到州里和省里。


图二:白乌镇种植的扁核木属植物全都死了

但白乌镇的造林努力并没有都付诸东流。镇上有一个山谷的谷底早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有森林覆盖,但逐渐都被砍光,到1985年时已所剩无几 。从2008年开始,当地村民自发决定在谷底种植速生的杨树来抑制水土流失并作为柴火的来源。尽管一些树苗被猪拱了,另一些被牲口踩了,但还有大约一半成活下来。后来村民们扎紧了篱笆,补种了一些杨树,并且加种了一些核桃树苗。无论杨树还是核桃在2013年都长得很好。

汶川县
的三江镇海拔1200至3500米,居民大部分是汉族农民和林农。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推广到三江镇,我们的研究对象——草秀村(音)的全部85家农户每家至少拿出一亩耕地用于还林。工程向他们提供了苦丁树苗,这是一种可以用来生产苦味茶叶的常绿灌木。但是,当地人发现苦丁茶的市场并不看好,便拔掉树苗,换成树皮可以入药厚朴)。每亩退耕还林的土地可以给农户带来260元的现金补贴,本来要过15年他们才可以收获厚朴树皮,但看到这个市场一直稳定,于是农户们早已开始在退耕还林管理部门划定的区域之外也自发种植厚朴。


图三:三江镇退耕后种植厚朴十分成功

靠近川甘省界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海拔1800至 4100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划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四川大学最近进行的考古发掘表明,人类在这一地区至少已经生活了2200年,也是靠农耕、林业和牲畜养殖来维持生计。九寨沟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森林覆盖,但这里也有草场区,被人们用于耕作或放牧。另外还有大片湿地,围绕着九寨沟的无数溪流和湖泊,这些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到访九寨。


图四:九寨沟一处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

当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九寨沟成为一个大型旅游目的地后,当地居民先是被禁止在保护区内耕种,接着又被禁止砍柴,最后连放牧都禁止了。大致在同一时间,九寨沟县也参加了退耕还林工程。为了达到造林指标,许多耕地都被种上了松树和云杉。大部分地区的树都长得很好,但讽刺之处在于这些人工林尽管增加了林地的面积,对于九寨沟赖以扬名的生物多样性来说却是一个威胁。这里有1900种植物以及许多珍稀和濒危的动植物,其中一些物种只生长在草场区域,但由于造林,它们在过去15年中迅速减少,如果这一政策继续下去的话,这些物种就会消失殆尽。


图五:九寨沟一处草场被树林侵蚀

一个计划,三个地区,三种不同的结果。在白乌镇,计划的造林几乎全军覆没,但当地自发进行的造林却差强人意。在三江镇,计划的造林取得了成功,但只是因为当地人自发替换了原有的树种才有了这样的结果。在九寨沟,计划的造林非常成功,但却有可能因为略微增加的几亩林地而牺牲掉宝贵的生物多样性。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中国造林工作和更广泛环境政策的另外两个普遍教训。其一,自上而下的计划通常都会失败,除非地方行动能够发挥切实的作用。其二,那些在全国层面上看起来很成功的计划(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确实提高了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不同地方的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郝瑞(Stevan Harrell),华盛顿大学人类学教授。其关于造林的多篇论文2007年发表于《山地科学学》,后于2013年再次发表于《》中国特刊

翻译: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