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关于中国,斯特恩说了什么?(第一部分)

这份报告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提到中国治理温室气体的雄心大略,但报告认为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完成。玛丽安•贝德摘自斯特恩报告。
  • en
  • 中文

题为《从经济角度看气候变化》的斯特恩报告于2006年10月30日在伦敦发表。这份报告是为了评估向低碳型经济转变、不同适应办法的可能性,以及特别针对英国的教训。尽管报告是受英国政府2005年7月的委托撰写的,但尼古拉斯·斯特恩的报告却以一种必要的国际眼光进行审视。实际上,这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和他的团队成员在调研过程中访问了许多国家和机构。

其中的一站是中国。在这样的研究中,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巨人是不能被忽视的。(这份报告的结论摘要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发表。)中国已经采取行动,并有着“最野心勃勃的减排温室气体的政策”,它和其它已经采取行动的国家和地区一起在报告中被列举出来。但在全球范围内,还需要更多富有野心的行动。

报告的官方摘要说,按照目前的趋势,在未来约5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3º C。如果温室气体的排量继续上升,全球变暖将会造成很多严重影响。“冰川融化首先会增加洪水的危险,然后淡水供应因此严重减少,最后威胁到全世界1/6人口的生存,这里首当其冲的将是印度次大陆地区、中国部分地区和南美的安第斯山区。”而这里提到的1/6的世界人口在目前有超过10亿人。

在关于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的那段里,报告讨论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世界各国人民。报告警告说:“气候变化将会给主要依赖冰川融化储水以渡过旱季的人们带来严重后果。”在中国,假设23%的居住在西部的人口主要依靠冰川融水生活,那么就意味着气候变化会影响到2.5亿人。实际上,中国所有的冰川都确确实实在融化,自从有记录开始,那里的泉水流量几乎提前了一个月。

“水流最初随着春天冰川加速融化而加大流量,然后可能会增加灾害性的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危险,特别是在喜马拉雅山区,而且这样的情况还会导致春季之后的缺水。长此以往,一旦冰川全部融化,旱季的水资源将会永远消失。”冰湖溃决泥石流是指包围冰川湖的自然壁垒坍塌后,大量的水倾泻而出造成的灾难。中国的邻国尼泊尔就是特别容易遭受(冰湖溃决泥石流)攻击的国家。

关于食品这一关键要素,报告说,食品生产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因为大体上而言,粮食生产依赖气温、降雨量等主要的气候因素。斯特恩说,在热带地区,“即使是小规模的升温也会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在高纬度地区,粮食产量开始会因气温逐渐上升增加,但后来又会下降。高温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谷类产量实质性下降。”在中国,“中、高纬度地区低水平升温可以通过延长农作物生长期或者开拓新的耕地,改善其生长条件,更进一步的升温则将带来持续的不利影响……,比如更频繁地达到灾害性温度极限以及水资源紧缺的加剧。”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充分证明了全球变暖是灾难性的:农业耕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0%,其产出占世界经济产值的24%,而且农业给22%的世界人口提供了就业。斯特恩补充说,75%的世界贫困人口依赖农业生存。

不仅如此,海平面因气候变暖而上升将“增加沿海地区遭受洪灾的危险,增加用于海岸保护的费用,还导致湿地减少,海岸被侵蚀,也增加了盐水侵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险。”海平面上个世纪就开始上升,海面上升将“增加土地流失和气候难民(因长期水灾而迁徙的人民)的数量。”然而,沿海地区不仅人口密度大(全世界有2亿人居住在沿海易遭水灾的平原),而且还支持着地区群落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因为那些地方有包括炼油厂、核电站、海港、工业设施等在内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

世界上许多主要城市,包括上海,都因海平面上升而处于洪水的威胁中。除了沿海地区的人口,全球还有约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一万亿资产存在于海平面以上不到一米的地方。其中最容易受灾的地区在东南亚、非洲沿海以及一些小岛上。有人预计,到2050年因全球环境恶化而产生的难民数量将增加至2亿人。

气候变化威胁到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工作。从农作物产量和食品安全系数降低到活水水流减少,气候模型预报了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尽管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气候千差万别,但全国地面空气的平均温度在20世纪还是上升了0.5到0.8摄氏度,而中国北部和西藏高原的气温上升情况又比中国南部更加明显。

报告中说,“气温上升将导致中国的温带北移,干旱地区也随之向北扩张。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将面临更频繁和更严重的热浪袭击,这将给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带来巨大的不适。”

中国正面临水资源短缺,但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变得更加严重,尤其在宁夏、甘肃、陕西和吉林等北部省份。在未来50年至100年的时间里,尽管包括福建、浙江和江西在内的中国南部省份的平均降雨量会增加,但是这些降雨将会带来更多的洪灾,而洪灾将严重消耗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于气候变化,水资源供应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农业产出和农业生产力会有差别。全面来看,我们可以预见在中国北部和西北最脆弱的7个省份农产量的净值会减少(7省约占全国可耕种土地总数的25%,农业产值占全国的14%)。

关于对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规划,报告说,造成将来气温上升的大部分原因来自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及其能源密集型产业。报告预测在2030年之前,仅中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就占增加的排放量的1/3还多。从1990年到2002年之间,世界范围内生产供民居和商业建筑以及工业所需的电能和热能,已经造成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增长2.2%,发电厂和热力厂已经成为导致温室气体排量增长的罪魁祸首。由于中国大量使用煤炭,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可能在2010年之前超过美国。

除此之外,报告还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较高,所以总体上而言,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也会更快。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速度将比发达国家快得多,因此需要更加严格关注中国、印度和巴西这类较大经济体的减排情况。”

斯特恩发现,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某些污染并没有因收入水平提高而减少。他说,“在全球范围内,几乎看不到人们在变富后渴望减排而导致的大量主动减排”,“但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危机的理解逐渐加深,这一情况会得到改变”。而且,由于制造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总体排碳量上受到的影响更小。不仅如此,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空调和汽车等高排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还将持续增加。

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如果没有政策的干预,收入增长和人均排量的长期正比关系将持续下去。打破这种联系需要人们在选择上的巨大转变,对碳密集型商品和服务定价,或者科技发展的重大突破”。斯特恩认为只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改变这种联系可以实现。否则,“仅靠提高生产效率并不能消除收入增长的影响。例如,斯特恩报告对中国未来形势的推测显示,尽管中国大幅减少能源密集产业,但按照目前的正常情况发展,能源需求很可能仍在实质上增长。”

斯特恩还确信,为支持行之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项目,发展中国家增加碳融资(用于购买温室气体减排)水平,能加速向低碳经济的转变。报告指出,为了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之间的联系,发展中国家正在采取重要措施。例如,“中国已经制定了野心勃勃的目标,要在2006至2010年之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减少20%,并且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

 

玛丽安•贝德是驻伦敦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对环境和人权问题尤其关注。她是一名作家兼编辑,曾供职于《时代》杂志(欧洲版)、英国《独立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及《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