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国邂逅非洲

中国的不断介入为非洲国家带去了投资和发展机遇。但本•席勒说,由于缺乏应有的企业责任,中国的大规模涉足将危机非洲大陆的环境和发展。
  • en
  • 中文

中国与南部非洲国家安哥拉友好关系历史悠久,在冷战时期,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相投契。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北京鼓励国内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自然资源,中国和安哥拉双边关系在近些年里进一步走近。安哥拉在中国的战略地图上是一个亮点,如今又处于中国战略计划的中心地位。安哥拉是一个需要通过军事支持、援助和低息贷款得到满足的国家。

今年早些时候,非洲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安哥拉超过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尼日利亚,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地。5月,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之一的中国石化总公司在已有的特许开采权之外,又和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价值22亿美元的合同,开发两个储量估计在45亿桶的新油田。到2008年,安哥拉每天将向中国提供200万桶原油。而且根据各种流传的说法,计划还不止这些。

伴随着在石油方面的投资,中国还提供了一系列低息贷款,向安哥拉的电信部门、铁路及军事通信网络方面承诺投资。中国公司还在包括公路、桥梁、学校、商业中心、办公楼和低价房屋等多个基础设施项目上表现活跃。最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公司还大力参与在罗安达南部建设一个新城,安政府希望这个新城能为400万人提供住宅,减轻首都的过度拥挤。

中国的慷慨将使安哥拉的战后重建受益,但这种慷慨并不是没有招致批评。2004年与中国的出口信贷机构签署的一个价值20亿美元的贷款协议尤其具有争议性。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其他人士抱怨说,中国曾经帮助安哥拉违背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一个一般认定的协议,该协议的条件是惩治腐败,并在国家石油收入方面增加透明度。

类似“全球见证”这样的英国非政府组织强烈指责中国在类似融资谈判中避开管理,西方石油公司则说中国公司严重阻碍了推行类似于采掘业透明倡议这样的反贪污计划。安哥拉曾经在该倡议书上签字,但没有执行。与此同时,开发专家质疑中国的金钱除了帮助建造医院外,是否会让安哥拉开启一条通往自给自足的道路。他们说,中国在非洲相当一部分投资的特点是使用中国劳力,而不是当地工人。

中国并非仅仅在安哥拉涉足。在过去几年里,北京向许多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提供了软性贷款,作为实现能源安全供应,以及开掘中国公司在海外利益的努力的一部分。中国能源界的三巨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购买了数十个石油和天然气田。就像在安哥拉一样,中国建筑公司正忙于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建设基础设施。观察家说,至少在短期内,中国的目标不一定是收益,而是在发展中国家加深影响,削弱西方政府和公司的影响。

非政府组织、国际财团和西方公司争取在贫穷国家增加透明度、改进人权并开发“生产力”,而中国这种摒弃外国“干涉”任何内政的开发模式使他们越来越担心。尽管在国内提升了在反腐、工人安全和环保方面的企业责任标准,北京还是不允许在其“走向世界”的政策中出现任何阻碍,对其海外公司的行为视而不见,这点令人担心。反过来,有些人会担心这对与中国公司竞争的西方公司意味着什么。在低息贷款、外交压力和军事援助的支持下,中国公司会不会对所有来者降低门槛。

在另一方面,许多非洲领导人指出,中国非但没有损害发展过程,还给非洲带来了机遇。他们认为,恰恰是法国、葡萄牙和英国这样的西方势力才导致了非洲大陆的极度贫穷。相反,中国通过少注重管理,多关注做实事的方式,比起没完没了的外来干涉,有更大的成功可能。

中国和企业责任

然而,中国公司在非洲的行为还是让人吃惊。专家们说,与西方公司相比,中国的跨国公司只是刚刚开始懂得企业责任。一些人相信,与类似于世界银行这样的机构更多的接触,对西方资本(包括股市备案)的需求以及企业责任的信誉利益,将会鼓励中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得更加严肃,至少在国内会是这样。围绕中国公司在海外的行为引起的担忧更多。在透明度方面,中国还没有签署类似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反贿赂大会提出的反贿赂公约,也没有签署采掘业透明倡议。透明国际亚洲区负责人彼得·鲁克说:“当中国公司向其它国家扩大投资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更好的国际标准”。

中国企业责任标准的弱点在发展中国家里体现得最明显,中国在这些国家里集中了大部分的投资,而且常常与石油有关。最糟糕的是与苏丹政权的关系,中国对美国的制裁、达尔富尔地区的种族屠杀、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全面撤资运动置之不理。缅甸和津巴布韦也从大量中国贷款中得到了好处。

非政府组织和其他观察员对中国造成的不良国际环境影响也表示严重关切。“国际河网”和“地球之友”去年的一份报告批评了中国出口信贷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称该银行为缅甸耶育瓦大坝、苏丹麦洛维大坝和老挝南芒3大坝项目提供了资金。报告说,中国进出口银行没有签署包括韩国和土耳其在内的许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采纳的环境准则。这些通常被称为“普通方式”的准则强迫出口信贷机构将项目进行环境方面的报审,并报告给东道国和国际标准机构。2004年晚些时候,中国进出口银行采纳了自己的一套环境准则,但是非政府组织指出,公众和代表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商业银行无法接触到这些准则。报告说,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在缅甸和苏丹这样拥有糟糕人权纪录的国家提供贷款,在人权方面没有清晰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国在非洲进行的采矿行动也让许多人关注起环境影响问题。这些采矿行动包括在赞比亚和刚果的铜矿,以及在莫桑比克、肯尼亚、坦桑尼业和马达加斯加生态敏感地区的钛沙矿项目。在南非的中国采矿者同样也遭到批评。

此外,中国还是从缅甸、印度尼西亚、喀麦隆、刚果和赤道几内亚森林非法进口木材的主要国家。去年,“全球见证”说,中国每年进口价值3.5亿美元的木材,其中大部分是非法进口的。根据国际森林研究中心今年发表的一份报告,这些木材有70%最后以家具、胶合板和其它加工产品的形式再次出口。

伊丽莎白·伊科娜米是位于华盛顿的外交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变黑的河流:环境对中国前途的挑战》一书的作者。她说,了解中国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她称作的中国快速经济增长的“非意图性后果”:这方面的影响有臭氧层损耗、气候变化以及对太平洋的污染。

她说,第二个现象则更近,关系到中国在海外的跨国公司。她说:“如果你认同中国公司在国内实行的劳工、安全标准和环境标准是世界上一些最糟糕的标准,那么你就几乎不会指望它们在国外能做得好多少”。

然而,有迹象显示,中国公司和政府正开始更加严肃地关注企业责任。例如,在“全球见证”发表有关缅甸伐木的报告后,云南省政府就关闭了从缅甸非法进口木材的边境。在秘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子公司SAPET也因破坏亚马逊地区原著民生存地而受到指责,但这家公司最近要求政府从他们的石油开采特许田中去除一片受影响的地区。这样的例子可能是初步表明,中国公司明白要进行长期作业的话,就需要作出调整,来关注当地民众。

伊科娜米说,一些政府机构正开始意识到潜在的困难。她说:“我认为,在外交部里,对如何跟踪中国在海外的发展有了一些关切。我认为,关于中国公司的企业责任概念才刚刚开始确立。这需要一些时间,因为这些公司在国内并没有感受到此类关切”。

本•席勒是一名驻在伦敦的自由撰稿记者。他专长于 美国政治、东欧问题以及公司责任等文章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