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煤电一体化”能否成为一剂灵药?

中国正在掀起煤电联营的热潮,试图在不触碰终端电价的前提下,确保煤炭供应和电力平稳供应,理顺煤电链条。然而这样能否疏解常年紧绷的价格链条和年年爆发的电荒?局势不容乐观。刘成昆报道。
中文

 “煤老板”变身“电老虎”

6月底,大唐集团将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40%的股权,卖给了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

至此,神华集团火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5720万千瓦,超过全国五大发电集团中最小的一个中电投,一举成为中国第五大发电集团。

而中电投的煤炭产能已达7275万吨,成为全国第三大煤炭企业。

几乎同时传来的另一个消息是:国家电监会发布《电力监管年度报告(2011)》(下称《报告》)显示,中央五大发电集团(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2011年电力业务亏损151.17亿元,同比负增长348.32%。除华能电力业务赢利1.92亿元外,其他四家均为亏损。亏损最为严重的大唐发电,亏损额达到58.22亿元。

在收购万能达股份之前4个月,神华成为四川巴蜀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控股股东。除了安徽、四川,神华 的布局落点还包括河南和江西等地。一些小型电厂愿意被收购,这样可以摆脱亏损或缺乏煤炭的局面。

中投顾问电力行业研究员宛学智认为,“神华大量收购电厂,有利于整合煤企和电企之间的资源优势,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电厂经营效益。这对于保障中国电力供给有很大帮助,还可以有效协调电力供求关系。”

煤电资源网运营总监赵玉伟认为,神华收购国网能源有代表意义,是中国要求电网脱离辅业资产,“这是为电改做准备,有利于国家电网集中资金和精力经营主业,对于中国电改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装机容量,对于其提高对电网的话语权也有重要意义。”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却表示了担忧,他认为:煤电联营加剧市场垄断,“大鱼吃小鱼”现象严重,煤企和电企经营状况令人堪忧,整个行业面临新一轮大洗牌。这是电改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电改倒退的标志。电改的核心思想是破除垄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煤企和电企经营效率,而煤电联营仅仅实惠了大型国企,本来垄断程度就很高的市场将会更加集中。企业数目多寡不能代表市场整体状况,而个别企业拥有多数优质资源和定价权则形成了实质性垄断。

无论如何置评,这些动势的背后,是中国日渐紧绷的煤电价格链条,以及特殊的煤电行业格局。

中国电企:
亏损后提价、提价后依然亏损

五大电企在全国发电量中占非常大的比例。而火电业务自2008年开始年年亏损,近两年尤其明显,2010年,它们运营的436个火电企业中已有236个处于亏损状态。

中电联发布的《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称,2011年上半年五大发电集团电力业务亏损66.5亿元。这意味着五大电企的电力业务在下半年亏损了84.67亿元,比上半年增亏27.32%。

为解决电企的亏损问题,去年国家曾三次上调电价,上调次数为历年最多。去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上调了山西、青海、甘肃、海南等12个省的商业和农业用电价格,平均上调2分左右。

去年6月1日,发改委将安徽、湖南和江西三省也纳入电价上调的范围,电价上调1.67分。去年11月30日,发改委再次上调电价,从去年12月1日起将全国燃煤电厂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6分。同时,也对电煤价格发出了限价令,并对备受关注的脱硝补贴也给出了每千瓦时加价0.8分钱的试行政策。此次上调,仅以2011年的发电水平,电企就可以增收千亿以上。

虽然电企亏损的公认原因,是煤价的持续走高,但其他自身问题也值得重视。

以亏损最严重的大唐集团为例,销电收入略高于发电成本,但总的财务费用达到202.91亿元,借款额较高。其他电企的财务费用也与其不相上下。记者根据电监会的披露发现,五大电企的财务费用全都超过利润,最低的也超过150亿元,由此可见,这些公司在融资上依赖贷款。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称,五大电力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86%,财务成本还有走高的趋势。

今年以来,煤价整体处于下跌走势,开年到现在的跌幅接近20%。

但电力行业的亏损依旧,截至7月12日,根据证监会电力行业划分标准,沪深两市共有24家上市公司发布半年度业绩预报,其中17家业绩预亏或预减,占比超过70%。

据此看来,电价的上调、上半年煤价的下跌并没有使得电力企业彻底摆脱亏损的泥沼。

王志轩则认为,每次煤价上涨时,国家都要求电厂自己消化30%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厂原来能够提升的空间已经逐渐被用尽,煤炭价格上行导致亏损在所难免,“虽然今年煤炭价格下行,但之前电厂一直在消化过去采购的高价煤炭,现在才开始利用新进的低价煤炭,但目前煤价仍总体偏高,煤价高位运行的情况下,电厂除了依靠国家政策外,别无他法。”

煤电联营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在神华凶猛并购的背后,是近年来中国的煤电联营热潮。

“市场煤”和“计划电”矛盾的日益激化、发电企业大幅度亏损,成为电力短缺的一个主要因素。

2011年9月,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表示,“煤电联营”将被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坚持下去。

自2008年始,五大发电集团陆续进入煤炭开采业务,去年11月,新疆哈密三塘湖煤田累计查明2000米以上浅煤炭资源量1200亿吨,大唐、中电投、国电随后进驻,欲开发煤炭、煤电、煤化工等项目。

7月31日,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则下发《山西省促进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实施方案》,今年该省将全面启动煤电联营。

然而在电价市场化机制并未最终形成的情况下,煤价越是市场化,煤电矛盾就越大。而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却在各种利益的纠葛之下举步维艰,很难在短期内完成。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政府推进煤电联营的目的——不提电价,通过一体化内部消化煤价上涨的影响,保障电力供应——存在一个重大隐忧:如果煤价持续上涨,电厂就有动力卖煤炭,而不是把煤炭用来发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煤企和电厂拆开经营,分工越细越好,而不是联合。

美国历史上也掀起过煤电一体化的潮流,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煤电关系大趋势是以电力退出煤炭为特征的“反一体化”,到现在形成了以长期合同为主的交易模式(尽管电力市场化改革有使煤炭合同期限缩短的迹象)。“这是世界的大潮流,而中国正好反了。”

“五号文件(指《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编者注)从2002年发布到现在已经十年,就目前来看,完全是失败了,这需要国家对电力改革重新思考。”林伯强说。

刘成昆,《时代周报》记者

原文刊载于2012年7月《时代周报》

此文由能源基金会与中外对话合作的“绿色发展”项目资助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