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金沙江水电开发陷环保博弈旋涡

过去8年间,中国金沙江水电开发引起深度争议,其间交织着地方政府、中央部委、水电巨头、当地居民和NGO等多方力量的博弈。邓全伦、胡非非报道。
  • en
  • 中文

各路专家,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官员再又一次陷入建坝辩论,水利建设与环境保护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广州的《时代周报》带您走进金沙江水电开发的博弈。
 
一场有关中国金沙江水电开发引起的口水战,正在两个男人之间展开。

“伪专家”

5月16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北京举行的西南水电发展调研发布会上,批驳有关媒体关于金沙江水电无序开发的报道,称是伪专家误导记者欺骗公众。

张将“伪专家”的帽子抛给了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勇。

杨勇从2004年起一直在为保卫金沙江进行艰苦的斗争。他认为,金沙江25级电站的密集开发计划,将把金沙江隔成一段段静水,对长江水资源利用不利,也对鱼类洄游造成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金沙江全流域共计划开发25级电站,总装机规模相当于4座三峡。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平均不到100公里就有一座梯级水库的世界超大水库群。

4月25日—5月9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联合《能源》杂志社组织了“西南水电行”活动。这次活动邀请相关水利水电专家组成专家团,旨在调研中国西南水电的发展现状。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是专家团成员之一。非常凑巧的是,正值考察期间,国内一些媒体发起了对金沙江水电开发和规划的质疑。

5月16日召开的西南水电发展调研发布会,是对“西南水电行”活动结束的总结,也是代表水电行业针对社会上有关金沙江过度开发的质疑作出的一次回应。

张在会议上作了主题发言,他首先就关于金沙江水电无序开发的报道予以批驳。

金沙江水电站“不到百公里就有一座水电站”的规划,是否存在电站间距过密与过度开发?对此,张博庭反驳说,“不到百公里就有一座水电站”无论在国内和国外并不稀奇。梯级开发是国际上公认的科学标准。在美国不到1000公里的田纳西河上,分布着70多个电站;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等大河上,也不乏如此高密度的电站建设。

“逻辑混乱的人”

新闻发布会后,张博庭觉得意犹未尽,又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官网“中国水电”上连续发表11篇文章,系统性地批驳了有关金沙江水电无序开发的质疑。

张博庭的论调,遭到了杨勇的回击。杨直指张脱离中国国情,用国外经验生搬硬套金沙江水电开发,刻意忽略金沙江上游脆弱的生态系统——金沙江,包括西南部分河流,位于地球上最特殊的地质构造区域,生态尤其敏感,它们与国外河流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在杨勇看来,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河流开发,往往是把治理和开发结合起来,在开发的时候注重河流的综合功能;中国金沙江上的水电站开发,则主要以发电为目标,可能会削弱、甚至影响到河流的整体功能。

他同时称,金沙江25道水坝,将把奔涌的金沙江水隔断,形成一道道“静水”,将改变整个水流的水文状况、静流条件。该水域的白鲟、达氏鲟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活动范围和生活习性由此会发生变化,生态遭到破坏。

有意思的是,张、杨均强调,他们各自的上述观点,是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得出的结论。

杨勇指称张博庭是水电开发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直言张博庭是“一个逻辑混乱的人”,态度粗暴,对于不同意见采取抨击和骂人的方法,“我们从来不和他讨论什么事儿”。

挺坝派VS
反坝派

今年58岁的张博庭,年轻时曾是东北生产建设兵团知青,1977年恢复高考后回北京念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从事水电站大坝设计研究、坝体应力分析计算和实验研究以及工程结构可靠度分析。1990年起进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53岁的杨勇,被一些媒体称为最开放的民间环保专家。20多年来,他用漂流、徒步、攀登、驾车等方式实地科考,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了国内几乎所有的江河。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金沙江流域的环保问题。5月23日,他因独立且连续进行长期大规模环境调查而获日本“日经亚洲奖”。

张、杨二人从未谋面,但相互并不陌生。前者是一个坚定的挺坝派,后者则是反坝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挺坝派和反坝派多年来一直在缠斗。张、杨二人间的口水战,是挺坝派与反坝派间的博弈,是近年来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在中国不断较量的缩影。

事实上,金沙江的水电开发,从2004年来一直深陷环保争议的漩涡。2003年,国家计委批复《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同意金沙江中游按“一库八级”方案进行开发。2004年该电站将建的消息一公布,迅速引发争议。环保组织、专家组成的反坝派,以及环保总局官员集体反对修建。

2009年,因环保部的环保风暴,金沙江中游的水电开发一度叫停。直到2010年7月份,国家才全面开禁常规水电站的核准紧收政策。水电项目审核的恢复,源于中国越来越迫切的减排任务。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张国宝明确表示,若要实现2020年定下的节能减排目标,届时水电装机容量须达到3.8亿千瓦。因此,必须加快项目审批,尽快进入开工程序。

“在保护中开发”

在中国水电停滞与发展交替进行的同时,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就从未停止。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坦承,中国水电开发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放弃水电,“关键在于应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理性地看待水电问题”。

陆佑楣指出,中国水电没有超前发展,反而相对滞后。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以目前的1.85亿千瓦(常规水电)计算,水电开发利用率只有34%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平均水平。

而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看来,中国水电的开发目前依然无序,“西南诸河上的水电站建设太密集了,几乎让河流喘不过气来”。

2011年6月9日,水利部长江科学院、三峡集团等机构,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京联合发布《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报告。该报告证实,近年来长江上游部分河段水电过度、无序开发问题严重,已影响到当地的生态平衡。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国阶忧心忡忡地称,如果长江上游水电站梯级开发按照规划图纸全部完成,长江上游100多种鱼将灭绝。

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坦言,在未来建立了更多的电站之后,蓄水和放水时间的协调的确是一个题目。曹广晶坦言他们也在反思,做水电开发时不宜太商业化,不要把每一寸水都榨干用尽,要照顾到生态要求,“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才是根本原则”。

邓全伦 胡非非  《时代周报》记者

原文刊于2012年5月31日《时代周报》183期 

图片来源:International Ri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