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国走向无冰的北极(3)

中国正在小心翼翼地探索一条通向北极之路,急于进入这一地区,但又不愿惹是生非。在本文的结论部分,琳达•雅各布森对中国的策略方式进行了分析。
  • en
  • 中文

尽管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表示“中国并没有北极战略”,但中国确实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北极日程。胡正跃的讲话是在2009年7月参加由挪威政府主办的一次北极论坛上发表的,这次论坛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举行。他的发言,再加上后来对中国记者的谈话,构成了中国对北极的地缘政治及相关主权问题的最新也最全面的官方表述。

除了在国际事务中经常提到的原则之外,胡正跃强调中国希望看到与主权有关的争端通过对话得到和平解决。他表达了中国对北极国家在国际法规定下的主权和司法权利的支持,但是说这些法律应该根据海冰融化产生的新环境得到升华和发展。

胡正跃还强调了北极和非北极国家间合作的必要性。他在斯瓦尔巴德的讲话中指出北极主要是一个地区性问题,但由于对气候变化和国际航运的关注赋予它跨地区的意义。他并没有提到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

毫不意外,中国希望北极国家承认非北极国家的利益。胡正跃在讲话中说:“在进行外大陆架划界时,北极国家不仅要恰当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必须考虑到外大陆架和国际潜艇区之间的关系,这是共同的人类遗产,必须在沿岸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社会之间的共同利益之间保持平衡。”

在最初的SEPRI报告发表之后,中国海军的尹卓少将3月5日在官方媒体上,就中国在北极的权利发表了更加有力的看法。尹卓表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极不属于任何特定国家,而是全世界的共同财产”,“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应该在北极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郭培清说:“环北极国家必须认识到北极问题不仅是地区性的,也是国际性的。”据他估计,如果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同意现有及未来对北冰洋大陆架的主权要求的话,将有88%的北极海床被沿岸国家所控制。但是,当我们考虑中国和其它非北极国家的关切时,必须记住一点:大部分已知但未开发的能源都位于非争议地区,也就是说在北极沿岸国家的法定专属经济区之内。

目前已经和中国就北极问题展开正式双边对话的只有加拿大和挪威两国。第一次中挪对话会议于2009年6月召开,尽管双方也就北极政治、能源问题和海路交换了意见,但气候变化和极地研究被认为是关系到最大共同利益的问题。两国还同意在2010年继续进行对话。

中国是否以及何时发布一个更加正式的北极战略尚不清楚。“十二五计划”中的极地考察和极地研究具体目标,预定在第二十六次南极科考任务结束后完成,而这次科考已经于三月结束。2009年10月,在科考队出发之前, 中国国家海洋局 (SOA)副局长陈连增隐约透露了一些十二五计划的总体目标,包括:深化中国对气候变化对两极影响的认识,拓展中国的科学考察活动范围,以及“积极参与极地事务,确立中国的战略定位”。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国家海洋局将进行 “软实力和硬实力”建设。

好几家中国学术机构都鼓励政府“把握这个历史性的机遇,认识北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价值,重新评估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权利,调整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中国的决策者们在北极政策上非常谨慎,担心会引起北极国家的戒心和抵制。郭培清教授甚至提出了最极端的可能,即北极国家结成联盟。

中国意识到它的规模和作为大国的崛起引发了不安,但同时它快速地向这个定位迈进,这样才不会被排除在北极圈之外。中国似乎特别警惕俄罗斯在北极的意图。当2007年8月俄罗斯决定派远距离轰炸机飞越北极,并在北极海床上上俄罗斯国旗的时候,中国观察家十分关注。

如果俄罗斯对罗蒙诺索夫和门捷列夫海脊之间的海底主权要求得到法律承认,赋予俄对该地区的资源的独占权,中国和其它国家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但是,北极问题迄今一直在“争议得到出色的和平解决的合作精神”之下。媒体关于无冰北极的报道总是强调,潜在的争端和对北极资源的争夺将引发该地区的军事冲突,特别是有俄罗斯卷入的冲突。然而,现在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俄罗斯不遵守游戏规则,或者不愿意在有争议的主权问题上寻求多边解决。

尽 管北极海冰的融化可能造成中俄关系的紧张,但无冰北极带来的新机遇将深化东亚国家间的合作。作为非北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和北朝鲜实际是同舟共济的, 每个国家都能从商业航运路线的缩短和新的渔场或其它自然资源中获益,一个合作的北极战略将是互利的。寻求联合利用无冰北极的方式也能给中日两国带来创造整 体双赢环境的机会,尽管这两个东亚大国在许多其它领域都难以找到共同利益。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一个无冰的北极将使其与北欧国家密切联系的价值大大增加,而北欧国家也在努力争取获得这个新兴大国的重视。中国已经建立了雷克雅未克最大的使馆,期望它能够成为一个主要海运中心。通过在北极事务(从气候变化和极地研究到商业航运路线和潜艇救援行动)上与中国官员和学术界积极接触,北欧国家也可以开始为建立一个与中国的以北极为导向的特殊关系奠定基础。

拥有深海钻探专长的挪威在这一方面具有优势。寻求中挪企业在北极能源开采中的合作(比如正在进行的施托克曼油田项目)会引起中国企业的巨大兴趣,无疑将加强中挪关系。关于中国在北极拥有权利的理念将被中国学者的论文一再重复,再加上中国官员的强调,直到它逐渐被当作一个既定事实而被人们接受。

但是,根据国际法,中国在北极的权利是有限的。此外,中国一向坚持的把尊重国家主权作为国际事务指导方针的思想,使得它很难对北极国家的主权权利作出质疑。中国官员呼吁北极国家考虑人类的利益,这样所有国家都可以分享北极的说法似乎有点讽刺,这好像与中国长期坚持的尊重主权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主张有些相左。根据中国官员的讲话和公开资源中中国北极学者的论文,中国将继续坚持不懈地,但是静悄悄推动北极在精神上应该属于所有国家的主张。


琳达·雅各布森,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中国和全球安全项目主任。

本文的早先版本发表于《SIPRI和平与安全观察》2010年第2期,2010年3月出版,题为《中国为无冰北极进行准备》。本网经授权转载。

第一部分: 中国对北极兴趣渐增


第二部分:海冰融化的商业诱惑

俄罗斯与挪威就北极资源开采达成协议,点
阅读伊莎贝尔希尔顿的评论

首页图片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