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碳交易的未来

经过最近市场价格小幅下挫后,碳价格上涨势头放缓。但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碳交易所的作用仍然存在的疑问。喻捷报道。
中文

碳价似乎在缓慢回升,5月27日收于15.24欧元处。伦敦的欧洲气候交易所每月提供的曲线图,最近几个月波澜不惊,自9块左右起底,进两步退一步。现在的价格和年前的预测相比稍为乐观,但遥望去年八月31欧元的历史价格,已河东河西。

金 融危机与气候变化,当今全球两大热点交集中,恰是未来气候制度中关键的一环——资金机制。在众多未来气候蓝图中,减排与适应需要的资金皆以每年数百亿美元 计,这些资金从何而来,如何分配,是12月哥本哈根会议全球关注的气候保护协议的核心。而碳市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正让它在未来协议中的角 色受到重新审视。

随着1997年《京都议定书》而诞生的排放交易(cap and trade)制度,让全球稀缺的环境公共产品获得了产权,并由之产生了市场和交易价格。碳交易曾被视为解决全球公地悲剧难题的希望所在,毕竟气候变化涉及能源,能源利用的转型没有经济手段的支持难以想象。如今遇上如霜似雪的金融危机,碳交易是否会因其政治意愿商品的特征而夭折?

碳价因素

4月初,欧洲定期公布了去年欧盟27国的排放数据。欧盟整体排放比上年降低6%,21.11亿吨。其中水泥、化肥、玻璃、造纸尤其明显,下降高达9%,电力行业整体排放下降6%。个中缘由,除了实现京都议定书承诺之外,业界普遍认为,主要因为金融危机造成的市场低迷,生产萎缩。

供需关系在碳这个特殊的市场上也是铁律,碳的价格直接反映了这种走势。低排放导致企业对排放额度的需求减少,一些企业为了度过难关纷纷抛售手中现有的排放指标,雪上加霜的是,经济转型国家此刻为了本国经济利益,也大量抛售“热空气”,导致供给持续上升,市场终于失去支撑,一路下泄,直至触底到10欧元以下。

这是自2005年欧洲碳交易市场的碳价跌至近零之后,碳市场面临的第二次巨大波动。前一次的原因是欧盟对各国及国内排放数据判断失误,导致过多发放排放额,扼杀了需求。这一次则是因为经济波动。

在 后京都的制度中,是公平和竞争性两大价值体系的竞争,对碳价的长远预期是考量减排对竞争力影响的主要依据。因此,让碳价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波动,是发达国家 政府、投资者关心的事项。对于参与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中国家,低碳价被视为是对减排公平性的挑战。因此,对碳价也有诉求。

政治因素

传统商品的价格主要由供需变化引起,在碳这个特殊的商品上,更让投资者忧虑的是,政治意愿在此市场中扮演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多年来,他们一直呼吁3L的政策信号,long,loud, legal,长期、强烈和法律约束。这几个要素决定了一些长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先进技术的投资前景,无论是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还是碳市场投资无不如此。而这其中,风险最大的投资似乎公认为碳市场,因为它严重依赖于多边政治协议。

前几年涌现的专事碳市场的投资公司苦苦支撑,部分已经转型,逐渐退出,转而将更多资金投入其他金融产品和咨询业务。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2012年为止,下一阶段碳市场从框架到全球减排目标尚未确定。相对于一般的投资周期,5年一轮的谈判有悖于商业规律,让投资者在碳市场面前却步。

中国是清洁发展机制中减排额度最大的供应国家,各路投资者逐鹿的战场。前两年市场预期火爆时,大多数的减排额度购买协议上约定的价格都在10欧元以上,按照一般业内的平均项目开发成本为1欧元吨碳,如今在十一、二欧元区间徘徊的一级市场碳价,核准减排额,显然不能保证满意的经济回报。今年以来,因谈判的滞缓,及碳价的低迷,项目开发的速度较前一年已明显降低。加上清洁发展机制制度设计中的缺陷日益显现,改革刻不容缓。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低碳价面前坚持的底价政策,让投资者夹在中间,投资收益变得渺茫。

看法歧异

低碳价不仅对投资者意味着投身于低碳经济的挫折,也加深了不同政治集团对于碳市场的立场分歧。

波 兹南,德国和英国的环境部部长在大会发言上,强调碳市场将是未来主要的融资渠道。在欧盟眼中,目前从全球清洁发展机制收入中抽税2%的范例,成为未来融资 的主要手段。只要有市场交易,资金就会源源不断。这种收入比增加碳税政治上的难度小得多,制度已然建立,只需扩大规模。而且市场投机的机会颇受金融机构和 大企业的欢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目标也比较容易控制。

而 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则表示,反对碳市场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目前的主流议案,欧盟若至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30%,一半将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购买 减排额抵冲(offsetting),加深了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大国的忧虑。原先基于项目的开发,已被要求扩展到能源密集型行业,下一步, 欧盟的态度也很明确,就是全球的碳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底价减排机会将在这一轮的抵冲中被收割,那么下一步自己承担减排任务时,成本的高企将成为巨大负担。

其次,碳市场价格的波动,让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减排和适应的资金支持落入了不可预期的前景。在政治上很难同意。

这些问题在目前的谈判中,都处于胶着状态,尚没有明确的走向。

尽 管争议重重,碳市场本身正在扩张,美国以州政府形成的地区碳市场已从今年开始生效,澳大利亚和日本也正在酝酿其国内碳市场。而清洁发展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展 开的被国际承认的量化减排项目,也正在成为下一阶段执行《巴厘行动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技术上的问题都容易解决,难得是政治共识。

而碳价与油价的关系,也提供了一个悖论。油价高,碳价也高,因为寻求替代能源的动力也大。经济危机导致的低油价本身形成了减排,而低碳价却弱化了对减排技术的投资。此时,长期减排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双重动力,以及公共资金投入弥补市场失灵,给予市场明确的指向性,方能重振投资者信心,在经济的冬眠期做好低碳起飞的准备。

作者: 喻捷,气候组织中国区政策研究项目总监

首页图片由freefot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