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怒江故事》:被歪曲的怒江故事

一个中国电视系列片试图让公众了解西南部地区富有争议的水力发电工程。可是这个节目却忽视了故事的另一半,丁远方对此进行了报道。
中文

看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绿色空间》栏目2008年12月8日到12日连续播出的5集系列节目《怒江故事》,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震撼于,一个以环境教育为宗旨、以“绿色”为理念的电视栏目,竟如此热情洋溢地为在生态资源极其丰富同时及其敏感脆弱的“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所在的怒江流域拦江筑坝鼓与呼;在已经争论五年之久的“怒江建坝”议题上,不顾媒体基本的“平衡报道”原则,一屁股坐在了力主水坝上马的水电建设部门和当地政府一方,广征博引地引导观众、说服观众,灌输观众,使观众信服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怒江干流上建水利发电站,不会伤害环境,不会影响世界遗产保护地,不会影响土著文化,不会灭绝怒江地区的植物和动物,不会安置不好移民,不会让移民没房住没饭吃,总之,所有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专家学者担心的、争论了五年之久的问题都不会发生,而只会帮助当地政府和人民修桥筑路、创造就业、改善住房、通水通电、增加税收、摆脱贫困、共同富裕奔小康。(阅读更多围绕怒江大坝争论的文章,参阅刘鉴强"怒江上的迷雾"一文。)

如果真能这样,那该多好。

但是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是因为这个系列节目没有站在中立、客观的立场上,为我,一个观众,提供关于怒江争论的尽可能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选择信息、过滤信息,甚至提供错误信息,以千方百计地灌输我,说服我,让我接受它提供的观点;我不相信,还因为它提供的观点,不是为环境、为生态、为长远发展考虑,而是以改善当下贫困为借口、主张立即上马水利发电站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与水利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现实利益相一致的。

一家媒体,一个栏目,一个节目,专门为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集团的眼前利益而发声,这种声音,又有多大的公信力呢?

正如《怒江故事》节目中所说,从来没有一个水利工程,引起这么广泛的争论。从2003年开始,各方学者、多家媒体、民间人士、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部门、下游国家非政府组织、怒江所在地民众纷纷卷入“怒江要不要建坝”的争论。连温家宝总理也作出了“慎重研究、科学决策”的批示。电视片《怒江故事》也的确提到了所有引起争论的方面:世界遗产地保护、生态水文保护、移民权益、土著文化,等等。但是,“提到”并不等于“全面”,更不等于“公正”。

以下,我列出了5集系列节目里采访的所有专家、学者和官员:

徐锭明,字幕上打出的是,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但他还有另外两重身份:国家能源办副主任,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

张博庭,中国电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这个群团组织过去隶属于国家电力公司,现在挂靠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而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的下属单位,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正是怒江水电的主要规划单位之一。

顾洪滨,中国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永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陈小勇,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侯新华,怒江州州长。

杨灿章,云南省移民开发局局长。

刘云,云南省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

8个人中,水利部门官员和当地相关政府官员占4人;水利部门专家2人,其他专家2人。众所周知,水电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正是力挺怒江工程上马的一方。果然,在采访中,所有这些人都强力支持怒江水电工程上马。所谓反对一方的声音,只不过是这些支持者们讨伐的靶子。

这样预先设置的观点,这样偏颇的采访对象选择,使得支持建坝的一方完全掌握了话语权,观众根本无从听到反对者的辩驳。在话语权完全失衡的节目中,观众又如何能得出公正的结论呢?

甚至当讨论到“怒江流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这一近期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时,没有采访环评报告的主管部门、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有关官员,而由水利专家代为回答。而那位水利水电部门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就为什么不能让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问题,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拿一个水生生物的报告,让老百姓去参与去,他怎么参与啊?这样的意见只会造成我们将来决策的失误。而不是说对我的这个规划,它有什么好的帮助。”

难道这种蔑视民众参与权利、甚至蔑视公众智力的言论,就是本节目给出的“权威诠释”吗?

只有中科院的两位学者,算是真正中立的学者。而恰恰是其中之一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那位年轻的鱼类研究者,迟疑地、谨慎地表示,如果全流域开发怒江,“那就非常严重了”。

其实,怒江干流是否上马水电站的争论,本是一个绝好的对公众进行环境启蒙、环境教育的案例。

所谓怒江建坝之争,表面看,是水坝建设的利益部门和一些提倡环境保护的学者、民间人士之间的争论。但事实上,这种争论,是对怒江是“单一的经济价值”还是“多元的生态价值”的不同认识的结果;是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不断博弈的过程。5年“怒江争论”,反映的正是长远保护与当前发展之间的“两难困境”。从这种困境中走出来,需要的是民众的参与,科学家的理性、决策者的智慧。媒体在其中扮演的,应该是理性、全面、公正、客观的信息提供者的角色。

如果《怒江故事》能够把5年怒江争论的多方观点诚实地表达出来,向观众呈现出立体的、多层面的信息,如果它能够引导观众深入分析争论双方的实质所在,让观众深入地领会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两难处境,那对公众该一次多么好的环境教育。

从收视率的角度来说,不同观点的争论过程也比单方面的说教要好看得多,更容易吸引观众。

最重要的是,媒体保持公正客观,给争论的双方平等的话语权,是媒体公信力之源,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可惜,《怒江故事》没有这样做。我不愿意小人之心地猜测背后的原因。我只由衷地希望,如果有一天,怒江水坝真的上马,节目所许诺的一切,能够一一兑现。尽管,从来没有一处已建的水利工程,曾经完整地兑现过。

丁远方,北京记者。

首页图片Josua_and_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