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代价难偿

中国南方烟雾笼罩的天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陆恭蕙、贺达理、黄子惠和刘启汉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控制污染利大于弊。
  • en
  • 中文

在香港、澳门和广东珠三角地区开展的一项新的研究,首次对空气污染给公众健康造成的直接风险进行了确认和量化。根据思汇政策研究所的报告《代价难偿:南中国地区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006年华南地区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约有1万例,其中绝大部分(94%)发生在珠江三角洲。此外,空气污染还引致每年44万个住院日、1,100万次门诊检查。

“2006年华南地区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约有1万例,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因此每年损失18亿人民币(2.63亿美元),香港11亿港元(1.4亿美元),澳门1,800万港元(230万美元)。根据区内各地GDP的差异作调整后,珠江三角洲与空气污染有关的全年医疗成本是67亿人民币(9.76亿美元)。但是,请注意,这些数据并未反映人们所遭受的痛苦或折磨,或生命的价值,也没有反映未查出病因的诸多小病,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些小病和空气污染有关联。

在覆盖香港、深圳和澳门的整个空气区域,主要的有毒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悬浮颗粒物和臭氧)的排放水平第一次可以进行直接比较,才可能得出上述数据。而且,这些数据第一次可以与同样有力的公众健康影响统计数据进行关联。请注意,所有这些代价,包括人类健康和经济损失,应被视为估值的下限。

对于空气污染的有害影响,公众意识和关注越来越多。在过去二十年里,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灰霾日数大幅增加。在过去几年里,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不仅是污染物浓度水平一直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其依据是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区内空气质量往往不能达到要求更为宽松的国家标准。以上情况在珠三角的工业城镇尤其严重,佛山市的一个监测站测量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年均浓度水平较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高出6倍。2007年的卫星图像显示,自2003年进行区域联合评估以来,空气质量情况显著恶化。

报告还强调了区域空气污染研究严重不足的后果,没有掌握充分的资料,政府难以制定政策和策略来应对空气污染和由此导致的公众健康水平的下降。公众同样难以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免受空气污染的有害影响,特别是向政府表达担忧。在过去的25 年里,关于空气污染影响公众健康的文章只发表了37篇。

如此全面的研究以前从未进行过,该地区很多利益攸关方对多年来政府控制空气污染行动迟缓感到失望,并拿世界其他地方所采取的成功措施作参照。此外,最近的数据凸显了污染带来的健康代价,空气质量对经济竞争力可能造成相当大的威胁。2006年6月的一份报告对香港空气污染带来的公众健康代价作了一个初步估算,保守的结论是,每年“在世界其他城市,如伦敦、巴黎和纽约,污染程度降低将避免1,600多人的死亡”。

展望未来

香港很快将于2009年举办东亚运动会,广州到2010年将举办规模更大的亚洲运动会,人们十分希望以此为契机切实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尤其是注意到在2008年8月奥运会前夕北京力图改善空气质量所遇到的巨大困难之后。

政府最近有加强承诺的迹象,包括2003年制定的跨境“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量管理计划”,以及香港政府目前正在评估的执行了20年之久的“空气质量指标”。然而,其它的迹象依然没有改观,例如“在尽力的基础上”,而不是由香港和广东政府制定更有力的政策目标。

找到治理方法的一些条件已经具备,现有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向公众提供实时数据,将有助于提高公众的警觉性,加深他们对每日空气质量情况的了解,加强研究工作,并即时反馈政府政策的成效。此外,提供2007年的数据集至关重要,可以进行直接的评估,并发现逐年的趋势。

香港目前的空气污染指数既不能满足市民对空气质量信息的要求,同时亦会引来误导,因为指数并不直接反映市民所要面对的健康风险。修订空气质量指标,使其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一致,坦诚地展示问题的严重程度,将给香港政府带来强大的动力,以改善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

最重要的是,该报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策略,使得珠三角地区、香港和澳门政府能够立即付诸努力,在全面处理空气质量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放弃现有的零碎策略,采用一个全面的空气质量管理框架,是必需走的第一步,因为这在世界其它城市治理空气污染的过程中证明是最为成功的。

陆恭蕙:思汇政策研究所行政总监

贺达理: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暨社会医学系讲座教授贺教授。

黄子惠:香港中文大学社区及家庭医学系教授。

刘启汉: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暨环境实验室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