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国致力于绿色全球化

中国在变成世界的工厂。熊蕾报道说,中国政府在林业等方面采取的新措施为这个国家指出了一条走向绿色发展的道路。
中文

对于任何关心环境问题的公民来说,中国领导人最近的举动传递出的信息都挺令人鼓舞。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共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号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执政党建设“生态文明”,同时重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此之前的9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以中国国家主席的身份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在提出这个倡议之前,中国国家林业局和商务部在8月份联合发布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

有政府官员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份旨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规范本国企业在海外的行为的文件。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走向海外寻求新的投资机会的中国企业,必须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更重要的是,这些新的动向标志着与传统的全球化观念分道扬镳:在过去的全球化中,先发工业国往往以他国环境为代价使自己致富。

科学发展观和森林培育指南促使中国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遵守其东道国的法律。他们还应当为当地管理和保护环境以及社区发展的努力做出贡献,即使当地法律没有这样的规定。

指南提出,在海外经营林业的中国企业须要在进入东道国之前,对其项目做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确保其经济活动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减轻对当地群众可能造成的有害影响,企业应当设立补救资金或生态补偿资金,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从事新的环境友好性经营活动。

这对于有关各方(中国企业,东道国和当地社区)来说都将是双赢模式。它要求经营者不要只看到短期利润。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无疑将促进这种意识。

向中国企业灌输这样的意识,表明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承诺不是虚的。

北京全球环境研究所(GEI)执行主任金嘉满说:“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每个企业,每个公民组织,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

作为一个致力于以市场为导向解决环境问题的非政府组织,GEI在起草境外森林培育指南的幕后起了重要的作用。它现在正和几个政府部门及投资机构协力研究,准备推出规范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环境行为的综合指南,以平衡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经济和生态影响。

推动中国企业带着中国的绿色政策和它们一起走向海外的努力,代表了一种全球化的新观念。

人们看到中国增加了对木材、矿石、石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一些人由此担心其对出口国的环境影响。

然而,这些原材料的大进口国并不一定是它们唯一的消费者。因为中国多少有点成了世界的一个加工厂,所以进口的原材料有相当大的比例转化成产品,送到了欧美的发达国家。

换句话说,这些原材料的终端消费者很多并不在中国。而中国却背负了以他国环境为代价使用其资源的恶名。

中国还不能简单地把“脏”工业一倒了之,使自己“干净”起来,像很多先发国家做过的那样。在全球化当中,一旦早起的鸟找到更好的栖息地而离开了树林,总是有后来者过来填上它们腾出的空。

如果中国把其污染工业倾泻出局,而不是改变其发展模式,其他发展中国家很容易把它们接过去。

所以我们赞赏生态文明的理念,赞同让绿色政策和中国企业一起走向海外的想法。这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全球化模式的开端——绿色全球化。

由全球资本发动的全球化模式已经过于“棕色”了,而且享受到其利益的人实在太少。它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空气、水和土地变色变质,剥夺了很多人的健康。

基于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绿色全球化,肯定会成为使这个星球更适宜每个人生活的大众的全球化。

要达到绿色全球化的目标可能需要时间和艰难的决策。但是,我们毕竟已经有了理念的框架,有了决心,也有了像森林培育指南那样的措施。

 

熊蕾,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

 
本文首发于2007年11月02日出版的《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