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三江并流”的“黄牌”背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警告说, 作为全球一重要物种基因库的“三江并流”将可能失去它世界遗产的称号。就此,汪永晨指出,“三江”流域地区的开发需和当地生态和环保达到平衡的发展,并同时呼吁政府加大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 en
  • 中文

“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前不久再次遭到“黄牌”警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告之:“如果明年‘三江并流’再得不到有效整治,‘世界遗产’的称号很可能被吊销。”

这似乎并不是一个令人开心的消息。2003年6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年会上,“三江并流”作为中国唯一全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四条标准的保护区,仅仅花了18分钟就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3日,“三江并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当时的云南省副省长吴晓青在 “三江并流”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说:“‘三江并流’是世界上罕见的集地质地貌、动植物、景观美学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为一体的高山峡谷自然区域,是全球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仅仅一年以后,就在人们的兴奋还没有消退的时候,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就开始讨论 “三江并流”的保护状况。大会官员表示,对遗产保护问题的讨论也是一种口头警告,“如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大的改变,将会通过一定程序讨论其是否要列入‘濒危目录’中”,被列入“濒危目录”一段时间后,可能将被取消“世界遗产”的称号。

 “三江并流”自从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以后,“黄牌”警告已经吃了多次,现在甚至面临被亮出最后“红牌”的危险。为什么?正如本次大会上专家说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应该是原因之一。

目前云南的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筹划三江地区的水电资源开发。2006年11月8日,刚刚出任云南省代省长的秦光荣对媒体表示:“云南省水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三江’地区水力资源的开发涉及全省12个州市,覆盖62%的人口和70%的国土面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从2004年起,三江流域的水电开发迅速的开展起来。2007年3月,有关媒体公布:“国内五大电力集团之一的中国华电集团与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签署了‘加快怒江和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的协议。中国华电集团抓住机遇,‘漂亮’地介入了西南水电开发,多处流域出现其身影。其中,在金沙江中游和怒江的开发中扮演‘主角’。目前,怒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前期工作已经取得进展,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也快速起步。中国华电集团将加快在云南省的发展力度,加快怒江和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目前前期勘探工作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同时与之配套的移民行动也进展迅速。2007年初,怒江小沙坝的农民作为水库移民已经迁到了政府为他们建的农民新村。

然而,在这样的开发中,自然遗产所在地的有关部门是如何兑现我们承诺过的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的?外界几乎一无所知。

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曾经专门针对怒江的现状指出:“水电开发的勘探活动在怒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大坝建设启动,必将对它的美学价值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样一条自然流淌的河流会变成一系列水库。”会议希望当地政府部门在2007年2月1日前提交一个报告,明确对遗产地边界的调整,包括提供一个地质学的地图,关于当地开矿情况的详细信息,说明最终批准建设的大坝是否符合世界遗产地保护的标准,特别是对三江并流杰出的价值的完整性所产生的影响。

可是,对于这一庞大的工程的这些细节,至今公众仍然知之甚少。早在2005年8月,我国九十余家民间组织,四百五十余位个人曾共同联名,提请审批机关在做出决策之前,公布怒江相关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至今也还在等待中。

对于“三江”流域的水电开发,中央有关管理部门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2007年3月7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对外界澄清说:“怒江水电站的开发目前并没有整个流域的规划报告,以前报道的是指电力系统的电力规划报告。现在来看,由于处理环境、生态等问题有各方面的意见,因此目前正在制定全面的综合报告。报告出来后,再根据内容,考虑发电、取水和生态保护问题。”汪恕诚表示,是否开发和如何开发,目前尚无定论。

然而,在丰厚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并没有将开发的情况尽可能透明化来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正在制定的规划报告和环评报告都有哪些人参与,生态和环境问题究竟在其中占有一个怎样的权重,对此外界仍然一无所知。但是可以预计的是,流域当地的民众直接参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利益相关群体连知情权都不能保证,自然与公众的利益又如何能够得到保护呢?

2004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廷皓曾呼吁,中国应该尽快出台《世界遗产保护法》,保护这些珍惜的或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张廷皓说,近几年,中国经济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愈来愈大。乐山大佛旁边建主题公园、都江堰上游拦河筑坝、张家界兴建旅游电梯、武当山遇真宫遭遇大火……还有故宫、秦俑馆、敦煌等处超容量接待游客,这些都造成了对世界遗产的实质性破坏,有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那么当自由流淌的怒江最终变成一个又一个冷冷的蓄水池,我们又该怎么去衡量其中的损失?

设立文化遗产的初衷在于保护。联合国专家在大会上特别指出“希望中国享有世界遗产的地方政府都能从‘三江并流’中认识到,成为世界遗产更多地意味着承担责任和兑现承诺,远不仅是享受旅游收益,可以随意开发那么简单。”黄牌的不断出现已经几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申报世界遗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非是坏事。

汪永晨,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1996年创办“绿家园志愿者”民间环保群体,致力于为中国环境保护奔走呼号,影响巨大,1999年获中国环境最高奖“地球奖”。


发表在”中外对话“上的其它有关怒江开发的文章:

1. 怒江,江水能变”石油“吗?

2. 怒江上的迷雾